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3.9%,比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盡管經濟熱度有所下降,但PMI仍連續15個月位于50%的景氣臨界點以上。
5月份,除了產成品庫存指數環比上升外,新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進口指數等其余10個指數均出現回落,帶動PMI總體趨勢下行。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PMI已經連續15個月高于50%,顯示經濟仍處于擴張勢頭,環比下滑則顯示經濟將由過熱向正常水平回歸。未來的通脹壓力來自居民的通脹預期、要素價格改革以及糧食和豬肉價格的變動,大宗商品價格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可能會有所減弱。他預計5月份PPI為6.4%,全年PPI為5.5%。
5月購進價格指數回落幅度最大,達到13.7個百分點。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購進價格指數回落的主要原因是近期鋼鐵、銅、鋁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未來通貨膨脹壓力似乎有所緩解,但仍需進一步觀察。
分行業看,20個行業中,有15個行業PMI達到50%以上,有3個行業高于60%。從不同產品類型的企業來看,生產用制成品類企業最高,達到58%;原材料與能源、中間品和生活消費品類企業較為接近,均為略高于53%。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采購分項指標從4月份的60.1%跌至56.0%,而購進價格分項指標則從72.6%驟跌至58.9%。疲軟的訂單正在降低企業增加原材料庫存的動機,原材料庫存分項指標從4月份的51.5%回落至5月份的51.0%就證實了這一點。不過,孫明春指出,5月份是該指標在過去7個月里第六次超過50%,說明在2007年初至2008年中長時間囤積庫存之后下游企業再次進入原材料庫存的補充階段。同時,產成品庫存從 46.2%上升至49.8%,創歷史新高,表明信貸緊縮導致制造業活動趨緩。
專家認為,實體經濟增速是否放緩,需結合下周公布的工業增加值、發電量等多項指標方能判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目前尚難確定 5月PMI回落是否為季節性變化影響。受需求因素拉動,預計未來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長水平略有下降。購進價格指數較大幅度回落,預示企業成本壓力將有所下降。
高盛認為,未來應當關注國內政策過度緊縮以及出口大幅放緩的風險,到目前為止的宏觀形勢似乎比2-3個月前更好,因為實體經濟增長保持在較高水平,而通脹壓力已經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