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酸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中間體,它已不再是傳統定義的精細化工產品,近年世界總消費量在80萬噸以上,中國的總消費量也在30~40萬噸,是合成農藥、醫藥、染料、香料、油田化學品、造紙化學品、紡織助劑、表面活性劑等的重要原料。日前,在“2010醋酸下游熱點產品開發與市場分析峰會”上,太原理工大學精細化工研究所李福祥副所長針對氯乙酸制備工藝研究及其下游衍生品開發領域目前的狀況和涉及到的相關問題做了相應的講解和分析。
李福祥所長表示,到2010年國內氯乙酸的總消費量大約在60.75萬噸,加上出口部分約在65萬噸左右,總生產能力應該在81.25萬噸(按平均開工率80%計算),預計冰醋酸在氯乙酸行業的消耗量在45.5萬噸(按平均消耗0.7噸/噸產品計算),對醋酐的消耗約為2萬噸(按50%使用醋酐法生產計算)。
然而現階段,國內氯乙酸生產工藝存在以下問題:間歇操作,工藝穩定性差,勞動強度大;反應周期長,單套生產能力小;氯化反應物中副產物高(4~8%wt),生產中有母液產生(10~20%wt),原料單耗高;產品質量較低,生產高純產品難度大。
我國氯乙酸工業的機遇和挑戰并存,要立足于自主技術創新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加大氯乙酸研究和開發的投入,快速提升我國氯乙酸生產的整體水平,盡快在國際市場中站穩腳跟,為打造氯乙酸生產大國奠定基礎。
“未來應對接踵而來的變化,廣大企業要積極開發新催化體系,將副反應最少化,并且要大力發展醋酐催化連續化生產工藝,與氯堿企業聯合配套,使生產規模大型化、連續化。同時大力發展聯合生產工藝,積極開展下游產品的研發。”李所長提到氯乙酸未來發展時強調,“如果能與氯堿企業聯合配套,并使用部分尾氯為原料,就可以降低原料成本;另外要注重開發副產HCl的下游產品,提高它的付加值。企業開發聯合生產工藝,能有效的降低以氯乙酸為原料產品的生產成本。才外,開發氯乙酸母液徹底處理的新技術,也可以提高氯乙酸生產效益。我們可以加大出口力度,發揮國內氯乙酸成本優勢,大力拓展國外市場。這樣我們國內的企業就可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