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運通道建設緩慢而沉重。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能源局提出建設現代能源儲運體系,把煤運通道建設作為重點,提出加強“三西”及蒙東、新疆東部煤炭外運東道建設,提高北煤南運、西煤東送能力。
鐵道部樂觀估計,“十二五”末我國將建成發達的鐵路網,包括高速客運網、區域通道、西部鐵路覆蓋主要的縣城,基本建成區域大能力運輸通道。
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董焰說:“現階段,新增鐵路能力有限,鐵路建成后運能也不能馬上釋放。2012年前煤炭運輸仍然緊張,山西、內蒙等地外運需求持續增加,京藏高速堵塞將繼續。”
“‘十一五’以后,湖南、湖北、江西三地煤炭將最為緊張。因為煤炭從產地向南,沿途便被其他省分流殆盡。”董焰說。
顯然,煤炭資源的調運是一種利益分配,鐵路通道的建設也始終處于利益博弈之中。
爭議大秦線
大秦線之所以遠超設計能力,很大程度源于鐵道部的行政安排。
目前,我國已形成五大煤運通道,“三西”外運通道、西北通道、東北通道、華東通道、中南通道。
“三西”是煤炭主調出區,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預計2015年“三西”煤炭凈調出量低方案為11.55億噸,高方案為11.8億噸。京津冀、華東、中南則是煤炭主要凈調入區。
本報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底,五個煤運通道在建和即將開工的重點項目達50項,“十二五”期間規劃鐵路建設項目有14項。
這其中,重點項目工程為大秦線4億噸擴能、朔黃線3.6億噸擴能、新建太中銀線、新建晉中南鐵路、新建張唐線、集通線增建二線、寧西增建二線、石長線增建二線等;新建鐵路項目有和黃鐵路、神朔黃線榆襄段增建雙線等。
大秦線是山西、陜西、內蒙古西部煤炭運輸主干道,排在重點建設項目之首,其爭議也最大。
2010年12月26日,大秦鐵路提前完成年運量4億噸的目標,為原設計能力的4倍,擔負著全國鐵路九分之一的貨物發送量。
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規劃室主任李華介紹:“大秦線正在進行擴能研究,2011年目標是45000萬噸,存在繼續擴能的可能性。”
發改委綜合運輸部門專家則與鐵道部規劃意見相左。其認為:“鐵道部為追求業績將運力集中在大秦線,而大秦線運力控制在3億、3.5億噸較為合適。如果盲目擴能,線路安全隱患很大。”
有接近鐵道部專家告訴記者,大秦線之所以遠超設計能力,很大程度源于鐵道部的行政安排。
“鐵道部要求地方煤炭企業、神華集團將煤炭送至大秦線,否則不安排運力。神華有自己的鐵路線路,每年不得不將幾千萬噸煤炭送至大秦線,此外,京原線、集通線、豐沙大等線路的煤炭都轉移至大秦線上。”上述專家說。
晉中南部通道重復建設?
晉中南之所以得以開工建設,知情專家解釋稱,源自于河南和山西省政府的支持,是沿線政府利益博弈的結果。
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是“三西”地區新建線路,目前已經開工建設。
資料顯示,該通道橫跨晉豫魯三省,西起山西呂梁,銜接京廣、京九等國家南北向主要鐵路干線,東至山東日照港,設計年貨運能力2億噸。
2009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了新建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可行性研究報告。按照鐵道部安排,2013年山西中南部通道建成,運煤能力為13000萬噸,遠期能力為2億噸。
盡管山西中南部運輸通道已經開工建設,但是質疑聲一直存在。
究其原因是,“日照港既有煤運通道沒有完全發揮作用,不是鐵路運能不足,而是缺少到達港口的煤炭資源。”
晉中南之所以得以開工建設,知情專家解釋稱,源自于河南和山西省政府的支持,是沿線政府利益博弈的結果。
上述專家告訴記者,日照港擁有一條與內地集疏運的鐵路通道,即日照-兗州-菏澤-新鄉-焦作-月山-侯馬的鐵路,是國內億噸運煤大通道之一。
日照港煤炭設計能力在4500萬噸左右,其主要接收山西中南部煤炭。由于運距較遠、煤價高,減少了煤炭調入量。此外,煤炭從山西出省后,經侯月線、京廣線、京九線、京滬線分流后,到達日照港煤炭量有限。日照港長時間“曬太陽”,鐵路運力處于閑置狀態。
上述專家說:“河南原有兩條地方鐵路,多年處于虧損狀態。河南借助山西中南部通道的建設,以救活兩條地方鐵路。山西建設中南部目的是為煤炭腹地與港口相連,減少對鐵路運力的依賴。在鐵路建設過程中存在多種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