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巨頭在海外頻頻出擊,掀起一股油氣資源收購熱潮,但此舉也被部分海外輿論視為受政府指使。近日,國際能源署一份最新發布的報告稱,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并不像外界普遍所想的那樣受中國政府操控。相反,其經營活動還有助于改善全球石油供應面。
報告稱,盡管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全球擴張的動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但這些公司的經營獨立于政府之外,所作的海外投資決策也同其他決策一樣受到商業利益的驅動。另一方面,雖然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的多數股權仍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并不由政府經營管理。
中國石油總裁周吉平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將抓住資源國降低門檻機會加大海外業務,但所收購的項目必須要符合中石油海外發展戰略,同時要提升項目的協同效應,也要重視項目的投資回報率。
中國第三大石油公司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此前在一次論壇上也表示,目前國有企業海外并購決策不受政府干預,決策由董事會做出。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則向本報記者指出,中國三大石油企業雖然都是國有企業,但都已市場化,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的投資行為都是企業行為,不是政府行為。
至于外界關于中國國有石油公司進行的海外投資可能封鎖對其他進口國供應的質疑,國際能源署也認為并非實情,“事實上,中國公司的投資大大提高了全球油氣供應”。
國際能源署表示,外界對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管理方式的一個普遍看法是,中國政府制定了配額,規定了這些石油公司向中國輸回份額石油的數量。但該機構發現,這些公司對份額油的營銷決定似乎主要是基于對市場因素的考量,例如,其在美洲的份額油基本都在美洲當地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