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硅電池壽命短的問題,廈門大學研發成功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即將氧化鋅和硒化鋅兩種寬帶隙半導體材料用作太陽能電池,從而大大穩定了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并使其壽命延長。這項成果近期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材料化學》雜志上。這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寬帶隙半導體在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目前,在太陽能電池中應用較多的是硅太陽能電池,但其壽命有限。2005年,廈門大學半導體光子學中心專家們將眼光瞄向了具有穩定物理化學性質、抗輻射性能好、壽命長的寬帶隙半導體,致力于寬帶隙半導體在太陽能電池應用的研究。
據廈門大學康俊勇教授介紹,寬帶隙半導體的帶隙越寬,其物理化學性質就越穩定,抗輻射性能越好,壽命也越長;但與此相對應,帶隙寬的一個缺點是材料對太陽光的吸收較少,光電轉換效率低。由于這種“致命性缺陷”,寬帶隙半導體材料以往在太陽能電池中不用作發電的關鍵結構,而僅用作電極。課題組經過深入研究,選用兩種寬帶隙半導體材料——氧化鋅和硒化鋅作為太陽能電池的材料,創新了制備方式,讓兩種材料實現共格生長,大幅降低了寬帶隙半導體的有效帶隙,增加了吸收太陽光的范圍。同時,他們將疊層狀的薄膜形式改為一根一根的同軸線形式,每根僅有200納米。這樣一來,吸光面積大幅度增加,寬帶隙半導體的吸光率也隨之提高,成功破解制約轉化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