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小汽車已開始用上甲醇汽油,我國作為柴油使用大國,在車用能源的多元化的時代,柴油車能不能用上甲醇柴油?隨著雙燃料標準即將頒布以及雙燃料載重車的推出,柴油/甲醇組合燃料的產業化推廣已為期不遠。記者從6月17日上海市政府主辦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了解到,全球唯一的柴油/甲醇組合燃料(DMCC)模式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目前“柴油/甲醇組合燃料標準”已報國家工信部批準,近期將頒布實施。
據了解,天津大學已與東風汽車、中國重汽、陜西汽車和濰柴動力等重型汽車商合作開展雙燃料技術攻關。
柴油/甲醇組合燃料項目由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開發。歷經十余年的基礎研究,該項目近三年來進入了對各種車型、各式內燃機和不用環境條件的路試階段。通過不斷改進完善,已證明DMCC模式完全可達到壓縮比不變,燃燒效率高,動力強勁,排放無黑煙,燃料費用顯著降低的功效。業內人士認為,DMCC的開發成功和推廣,對甲醇燃料部分替代柴油將起到積極作用,同時還對改善我國石油資源緊缺、柴油緊張狀況,實現車用燃料多元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2010年我國柴油燃料消耗1.59億噸,占整個燃油消耗的67%,各地柴油供應十分緊張。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著名有機化學家喬治·A·奧拉,在他所著的《跨越油氣時代:甲醇經濟》一書中提出,甲醇經濟可作為應對油氣時代過后能源問題的一條解決途徑。關于如何發展柴油替代品,天津大學姚春德教授認為:在我國生物柴油只能是“鳳毛麟角”,不可能替代需求量巨大的柴油。中國國情是“多煤少氣缺油”,只有用煤制甲醇替代柴油才是最合適的路線。
甲醇與柴油不相容,不像汽油可在添加劑作用下實現甲醇與汽油的高比例摻混。天津大學根據科學試驗,闖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路子。其DMCC的思路是:讓甲醇通過柴油機進氣管吸入汽缸,形成空氣甲醇混合汽,再用柴油點火引燃,形成“起動用柴油、運行用甲醇加柴油”的雙燃料組合燃燒模式。
2008年天大與華誼集團焦化公司合作,在該公司運輸車安裝雙燃料裝置,該車已運行5萬千米,取得良好效果。之后的兩年來項目組擴大路試,先后在山西、江西、河北、山東和陜西等省,選擇40噸的運煤車、20噸的集裝箱、20噸的槽罐車,以及中巴、公交車等十余臺進行試驗。今年1月在內蒙古路試的一輛柴油車使用環境為零下30攝氏度。路試表明:甲醇對柴油替代率平均為30%,綜合熱效率提高14.35%,同時顯著減少了尾氣碳煙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姚春德教授滿懷信心告訴記者,甲醇用于柴油車燃燒在技術上可行,甲醇替代20%~30%的柴油完全沒有問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他算了一筆帳:以添加30%甲醇計,現在甲醇的價格是柴油的1/3,一輛柴油車一年跑10萬千米,以百千米35升油計,每年可省約3萬元。“這是一舉三得的好事,為用戶帶來了實惠,為甲醇生產企業開拓了燃料甲醇的新領域,對國家來說,則緩解了柴油供應的壓力。”
據悉,天津大學DMCC已列入科技部“十二五”規劃的項目庫,同時還納入工信部甲醇替代柴油、天然氣替代柴油的船用雙用燃料項目。有關方面也提出了發展規劃:即到2015年國內形成一支1萬輛車的示范車隊,年耗用甲醇36萬噸,替代柴油20萬噸;到2020年實現“四個一”,即替代一千萬噸石油燃料,開辟一個新的產業,創建一個新的燃料體系,開拓一個屬于中國內燃機工業提供產品和后市場服務的國際市場。專家們堅信,在國家層面的支持下,甲醇柴油車將得到有序推廣,并成為全球矚目的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