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俄羅斯《新聞報》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簡稱俄氣)希望在2012至2015年獲得中國提前支付的400億美元預付款,在開始天然氣供應后的30年里等額返還。該報道稱,預計2015至2016年俄氣將向中國供氣。
“我們肯定沒有收到俄方類似通知”,當天有中石油總部人士說:“而且現在價格未定,即奢談預付款,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接近俄氣的中介機構人士也認同這種說法,“中方不缺氣,因此不會輕易答應這種要求;更何況,我問過俄氣在北京的人,他們也表示從未聽說過這種傳言”。
在她看來,隨著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及緬甸等地資源的落實,未來十年內地將陸續擁有幾百億立方米/年天然氣資源,因此中方短期內不缺資源;“當然從國家能源安全戰略講,四面八方皆有氣源總是好的,沒人把雞蛋擱在一個籃子里,俄方也一樣”。
想翻版石油談判?
《新聞報》稱,目前中俄雙方談判的癥結并不是價格問題,而是俄方希望中方支付的預付款,“中俄雙方氣價分歧的差距已縮小到65美元/千立方米,預付款的利息將是中方獲得天然氣價格折扣”。
這似乎是中俄石油管道談判的翻版,只是2009年中俄石油談判時,油價是早已確定的,而此次的氣價卻還是未定之數。
2009年,俄羅斯石油公司和石油管道運輸公司以對華石油供應為條件獲得了250億美元貸款,這部分貸款實質上等同于預付款,因為俄羅斯石油公司將用對華原油出口所發生的費用抵償貸款。
“通過這種方式,俄通向東方石油管道的資金才得以落實。”上述中石油人士稱。
然而天然氣的談判顯然還未到這一步 氣價尚未落實,該付俄方多少預付款呢?
據了解,天然氣不像石油,在全球擁有Nymex、布倫特及迪拜等以期貨、現貨模式存在的國際價格,天然氣往往是買賣雙方一對一的價格談判;即便是近年來LNG貿易模式出現,統一的國際天然氣定價模式仍未出現。
中俄兩國已經就天然氣供應問題進行了長達10年之久的談判,但一直未能就價格條款達成一致。
“對于中方來說,中亞資源、緬甸資源和國內資源已可以滿足國內需求;而俄方也有巨大的歐洲市場需要滿足,因此雙方都不著急。”有知情者說。
上述俄氣的消息源也證實了這點。
“西三線和西四線的資源都來自中亞,那都是年輸氣量幾百億立方米的大項目,中緬管道年輸氣量也達120億立方米,因此中俄雙方都在抻著 時不時有些假消息冒出來,那往往是給予對方壓力的戰術,俄氣的人都說不用理睬(預付款的傳言)。”上述接近俄氣的人士稱。
來自北京消息稱,目前中俄天然氣談判是雙邊政府著急,并不斷給予各自企業壓力;而負責談判的俄氣和中石油并不急于進行妥協。
中石油并不著急
事實上,中石油“抻著”的本錢源自在周邊的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緬甸等地獲得的資源突破,否則國內“氣荒”將年年上演。
易貿資訊的數據顯示,由于國際油價高企,天然氣的能源替代效應顯現,我國天然氣需求迅速飆升,至2010年已達1050億立方米/年以上。
“為此國家發改委調整了天然氣發展規劃,計劃到2015年消費量達到2600億立方米。”有知情人士稱。
據他介紹,目前我國天然氣產量維持在千億立方米/年上下,由于需求增長過猛等原因,常規天然氣產量短期內很難再有大的增長;而被國家發改委寄予厚望的非常規天然氣,2015年也只能實現150億立方米/年產量,缺口依然很大。
為此,2008年中石油啟動了西二線工程,每年從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進口天然氣300億立方米,未來還將提升至400億立方米,該工程已于今年7月全線貫通;根據計劃,2012年中緬天然氣管道也將投產,每年將120億立方米緬甸天然氣輸往滇黔桂等我國西南省份;未來中石油還計劃啟動西三線和西四線等工程,以便更好滿足華南、華東等天然氣需求旺盛的地區。
然而,中石油并不敢大規模進口天然氣,因為在國內現有的天然氣定價機制下,中石油進口的越多,虧損的也就越多。
據了解,目前通過西二線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天然氣在霍爾果斯口岸天然氣到岸價即達2.2元/立方米,上海市民用天然氣價格僅為2.5元/立方米。這意味著如果哈氣通過數千公里管道輸往上海后,中石油的管道毛收入尚不足0.3元/立方米,其承擔的虧損將數以億計。
“目前來自緬甸、中亞的資源,其價格我們已經很難承受;而俄氣的價格和數量遠非前者可比,如果貿然同意,那么它造成的損失又有誰來承擔呢?”上述中石油人士稱:“如果不進行國內天然氣價格改革,那么我們肯定不愿進口天然氣資源;要施行氣價改革,那么CPI又將承受極大的壓力,我認為今年(談判達成一致)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