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及產業基礎優勢,陜西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將達到300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15%,成為新的支柱和先導產業。這是記者上周末從陜西省發改委了解到的。
“十二五”期間,陜西將組織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創新發展工程,加快推進航空、航天、生物、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到2015年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成為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地。
其中,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重點包括促進航天特種技術在石油、化工、機械以及防災等領域應用;石油裝備領域發展超深井、多功能、大功率特種陸地鉆機、海洋自升式鉆井平臺、沙漠移動鉆井平臺等新型石油鉆井設備,以及連續油管、大口徑埋弧焊管等系列石油鋼管。
信息技術產業大力發展液晶玻璃基板、OLED/PLED材料等新型顯示產業,重點突破LCD混晶材料及OLED/PLED材料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推進LCD背光源CCFL用熒光粉、PDP用熒光粉、OLED/PLED材料產業化項目建設。
新能源產業重點組織實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核能等工程,形成陜北風電和光伏發電、關中新能源裝備制造、陜南核電三大產業聚集區。
新材料產業將在高性能結構材料、先進復合材料、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等五大產業領域,重點實施鈦及鈦合金、碳纖維、電子級硅材料、新型生物材料等工程,構建高性能碳纖維、硅材料等四大核心產業鏈,建成世界級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
節能環保產業實施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資源綜合利用、環保服務等產業工程,重點發展油頁巖、高嶺土以及有色、稀貴金屬等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煤層氣綜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發電,冶金、化工、造紙、印染等行業“三廢”資源綜合利用。
據悉,陜西省將通過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加快組建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專業性創業投資基金,以及貸款貼息、首臺套獎勵、保費補貼等財稅優惠政策和保障措施等,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