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共同發布了《2011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1-7月,原材料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其中化工增長15.3%,化工行業實現利潤2218億元,同比增長54.9%。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受上游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攀升影響。1-7月,石油加工行業主營收入利潤率幾乎為零,利潤同比下降94.8%;而上游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主營收入利潤率高達36.04%,利潤同比增長37.2%。
報告顯示,1-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體上未出現大起大落現象,同比增長14.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工業經濟運行處于比較平穩態勢,其中去年三、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3.5%和13.4%,今年一、二季度分別達到14.4%、14%,7月份增長14%。
經濟效益同步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達到2.8萬億元,上繳稅金總額1.9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3%和26.9%;主營收入利潤率為6.11%,同比微降0.07個百分點;虧損面為12.7%,同比上升0.8個百分點。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7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
內需拉動進一步增強,1-7月,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同比增長29.6%;其中內銷產值增長31.3%,占全部銷售產值的比重達到87.7%,同比上升1.1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8.8%,其中一季度增長20.9%,4、5、6、7月份分別增長20.1%、14.7%、16.3%和16.6%,增勢總體趨緩。
工業投資保持較快水平。1-7月,全國工業投資達6.51萬億元(占同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42.7%),其中制造業投資5.2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4%和31.8%,增速同比分別加快4.3個和6.7個百分點。
報告稱,1-7月,原材料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其中冶金、有色、建材、化工分別增長12%、12.8%、20.5%和15.3%。
主要產品生產增勢平穩,重點產品價格高位震蕩。其中,燒堿產量1442萬噸,純堿產量1319萬噸,乙烯產量916萬噸,分別增長17.6%、7.7%和16.9%,煉油及化工專用設備產量下降6.6%。硫酸市場月度出廠均價同比上漲75%,純堿上漲39.9%,天然橡膠(SCR10)上漲46.2%,尿素上漲37.7%。
大宗原材料進口價格大幅攀升,主要行業保持較高盈利水平。其中,前7個月,進口原油1.46億噸,同比增長6.3%,進口均價761美元/噸,同比上漲35.1%。化工行業實現2218億元,同比增長54.9%。
報告分析了當前影響工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指出,受政策調整和市場變化的影響,再加上能源原材料價格高位波動、用工成本上升、煤電油運等要素供應緊張以及利率匯率調整、企業融資困難等多重因素疊加,經濟運行正處在變化的敏感期,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地區對經濟運行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也不盡一致,工業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增加。
報告指出,受上游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攀升影響,部分行業效益狀況惡化。1-7月,石油加工行業主營收入利潤率幾乎為零,利潤同比下降94.8%;而上游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主營收入利潤率高達36.04%,利潤同比增長37.2%。火力發電行業主營收入利潤率只有1.59%,利潤同比下降37%,虧損面高達48.9%;而上游煤炭行業利潤高達13.35%,利潤同比增長32.6%。
報告認為,當前工業經濟運行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既有政策調整和市場變化等外在因素影響,也有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內在原因。
部分行業產業過剩問題突出,淘汰落后產能壓力增大。近年來重化工業中重復投資所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影響我國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在許多產能過剩行業中還伴隨著相當數量的落后產能,在煉鋼、煉鐵、電解鋁、焦炭、水泥、化纖等行業中均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十二五”時期仍需淘汰7000萬噸煉鐵、2.5億噸以上水泥、600萬噸鐵合金、4000萬噸焦炭的落后生產能力,2011年涉及淘汰落后產能的18個工業行業中有10個行業目標任務比去年有較大增加,在人員安置、債務處置、兼顧地方利益等方面面臨更大難度和壓力。
報告預計后幾個月我國工業經濟運行環境將更趨復雜,但總體上仍將處于可控范圍。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