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30日,以“調結構,轉方式,做優做強華東化學工業”為主題的第九屆中國華東地區化工協商會議在江蘇蘇州召開。上海、浙江、安徽、山東、福建、江蘇的三級石化行業協會、各化工專業協會、部分化工園區和企業,以及黑龍江、甘肅省石化協會特邀代表近60人,在外部輸入影響加深、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積極探討石化行業調結構、轉方式,實現戰略突圍的有效途徑。
華東地區是我國石化行業重點聚集區,但該區域人口密度大、環境容量有限、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高,整個區域面臨的調轉任務十分繁重與緊迫。
出席會議的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指出,調轉的主體是企業,政府和各級行業協會應該是有效的助推者。而調轉成敗的根本問題,是方向的選擇是否符合規律。
在此次協商會上,江蘇石化行業調轉的做法引起了與會代表的關注。據江蘇化工行業協會會長秦志強介紹,自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后,江蘇石化行業就開始矯正以往“偏資偏重”的不合理結構,實施向低碳綠色化工轉變的戰略轉型。特別是沿太湖的蘇錫常等地區,經過兩輪化工專項整治,關停落后化企5684家。同時,一批調轉成功企業也涌現出來,如蘇化集團實施跨區域戰略,將產業重心“北抬西移”。“十二五”期間,江蘇石化行業將以現有70個化工園區和聚集區為載體,積極布局新興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步伐,產業技術向高端領域延伸。
上海市化工行業協會秘書長郝玉華介紹了上海石化行業調轉經驗,主要是發展3個石化基地,提升七大石化子行業檔次,擴大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山東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會長劉言表示,山東石化行業在調轉過程中融入了責任關懷的發展理念,變盈利第一為社會責任第一。
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石化協會負責人在經驗交流中,均認為產業轉移是東部企業調轉的有效途徑之一。浙江省石化協會秘書長張旭提醒,東部企業在看到西部地區原料資源優勢的同時,也要特別預見到當地不斷上漲的水資源、電力、物流價格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