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4月10日訊
日前國務院決定,今后將適當擴大進口,以緩解資源環境壓力,促進我國貿易的平衡發展。國務院的這一決定,必將對我國的經濟環境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而我國許多化工企業也將面臨新的挑戰。
這些年來,我國對出口的重視多于進口是不爭的事實。政府就如何擴大出口、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出臺過一系列優惠政策,出口額因此逐年增加。不過,這種出口加工型的發展模式和經濟環境,使不少化工企業對出口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賴。筆者擔心的是,如果這種出口遠大于進口的貿易環境一旦發生變化,他們還能適應嗎?
在筆者看來,擴大進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擴大進口有助于改善國內供給,促進良性競爭,提高經濟效率,彌補國內資源缺口;另一方面,降低關稅壁壘,組建自貿區,是全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必須迎合這一潮流,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平穩快速發展。此外,適當擴大進口可以有效控制外貿順差,減少國際貿易摩擦。
對于我們化工行業來說,應該及時把握政策風向標,積極應對市場可能出現的變化。擴大進口確實有積極的一面,有利于滿足國內市場對進口產品的需求,增加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這對于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大有禆益。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化工行業的總體現狀是產能嚴重過剩。不少資源型產業如化肥、甲醇等,對進、出口貿易政策十分敏感,一旦進口關稅出現下調,產品價格就會應聲而跌,企業虧損也在所難免。而將來隨著進口產品的增加,很多下游企業可能選擇國外物美價廉的化工原、輔材料,以取代國內產品。
可以預料,如果化工企業不能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進出口比例等方式及早加以應對,隨著我國進口的擴大,產能過剩的局面還會進一步加劇,受到沖擊的化工企業將會更多。
筆者提醒化工企業,既然無法改變我國擴大進口的必然趨勢,就需要在改變企業自身方面下功夫。化工企業一定要未雨綢繆,及時跟蹤市場變化,提前做好應對之策,努力把擴大進口帶來的積極作用最大化,把負面效應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