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4月18日訊
核心提示:
“在沒有村莊的地方擠出村莊,在沒有天空的地方亮出彩虹。”金川集團職工袁湘武,用詩寫出了金川的歷史和現在。這里所謂的歷史,指50多年前茫茫戈壁上誕生了有色金屬的王國——金川公司,也揭開了我國鎳鈷工業的序幕。這里所謂的現在,指近年來金昌市成功打破了資源型企業、乃至資源型城市難以脫污、再生利用的魔咒,走出了一條循環經濟之路。
近年來,面對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金昌市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促進產業在接續中延伸,結構在延伸中調整,初步形成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和具有金昌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金昌模式”日臻完善
在國家發改委發文公布的全國60個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案例中,金昌被列為區域循環經濟12個典型案例之一,特征為“通過構建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從依賴單一資源發展向多產業共生發展轉型的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金昌市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金昌模式”強化工業廢氣回收利用,大力發展化工產業。2003年、2004年金昌市因二氧化硫排放超標被列入“全國十大空氣嚴重污染城市”,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將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氯氣等工業廢氣回收利用,不僅有效解決了環境污染的問題,而且為發展化工產業提供了優質資源。
目前,金川公司二氧化硫煙氣處理率達到95%以上,成為全球單系列裝置最大的煙氣制酸企業。依托豐富的硫酸和氯氣等資源,金昌市先后引進四川新希望集團、貴州甕福公司、內蒙古太西煤集團等國內知名企業,配套發展PVC、硫酸鉀、磷肥、合成氨、氫氟酸等化工產業,形成了硫、磷、氯堿、煤、氟五大化工產業鏈,全市各類化工產品產能達到400萬噸以上。“金昌模式”加大固廢綜合利用力度,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金昌市固廢品種多、排放量大,目前工業固廢累計堆存量已達到7800多萬噸,今后每年還將產生工業固廢1000萬噸左右。金昌市積極支持金川公司實施1萬噸白煙灰綜合利用、110萬噸銅渣選礦等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通過固體廢物處置、尾礦砂井下充填、建材產品制造、粉煤灰綜合利用等方式進行固廢污染控制,形成了工藝相互依存、物料近距離轉運和“三廢”集中處理、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條。金泥集團公司利用電石渣、粉煤灰、鎳棄渣等固廢資源生產水泥,年消耗各類固廢物100多萬噸,固廢利用率達到70%以上,成為全國清潔生產樣板企業。“金昌模式”還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實施“碧水藍天工程”,不斷改善人居環境。金昌市關停了所有小火電機組、所有水泥立窯生產線和所有的造紙廠,建成一批煙氣治理、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環保項目,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2011年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首次達到二級標準。
金川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困,因循環而活
近年來,作為“金昌模式”的主要實踐者——金川公司在循環中拓展資源,在循環中充分利用資源,在循環中實現新的突破。
在金川,被循環利用的不僅是金屬冶煉后的剩余物。水、氣以及廢石、煙氣、煤焦油都被列入其中。
金昌是一座建在戈壁灘上的城市,水資源的缺乏,給支撐其生存的工業帶來極大的制約。作為金昌市的用水大戶,金川公司近年來加大投資,在循環用水上做了大量工作。“以前,廢水就地排掉,造成很大污染,現在進行中水處理,雖然投入很大,但公司和職工都受益了。”據公司安全環保部副總經理路八智介紹,2011年中水回用量1320萬噸,回用率超過96%。2000年金川公司實現有色金屬總量10萬噸時,噸金屬新水耗量500噸,2011年公司有色金屬總量突破60萬噸,而噸金屬新水耗量為120噸。十年過去了,公司主產品產量增加5倍,而噸金屬新水耗量卻減少了76%。
碧水工程不但實現了廢水達標處理和綜合利用,同時回收了有價金屬,有效控制了重金屬污染,增加了經濟效益。據集團公司統計數據顯示,碧水工程配套建設的水處理站年可回收含重金屬污泥7648噸(壓濾后),其中銅金屬量620噸、鎳金屬量807噸、鈷金屬量64噸、金金屬量19.8公斤、銀金屬量1296公斤。
在治理水污染和循環發展方面,金川公司經歷了被動去做到主動要做的轉變。近年來,公司實施了采暖系統改造,淘汰了能源消耗較高的鍋爐,完成了工業爐窯節能、余熱余壓利用、供熱系統節能、以煤代油等一批節能降耗改造項目。
金川公司與省內外駐金企業合作,共同打造循環經濟圈,形成環環相扣的產業鏈。金川公司將二氧化硫氣體制成硫酸,硫酸就近分別進入這些企業,用于生產PVC和硫基化肥,生產廢渣則用于生產干法水泥,水泥再次進入金川公司用于礦山填充。
循環經濟“金昌模式”重在社會效益
采訪中,金昌人告訴記者,現在市區空氣明顯好了,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栽種在廠區里的花草樹木都活了。過去,金川公司年年都要種樹種草,但成活率不高,經常會被工業煙氣熏死了。
金昌市“老尾礦壩”的變遷最能說明循環經濟帶來的變化。
金昌市的西北角,有一座六七米高的坪地,那是當年金川公司的1號尾礦壩。隨著城市的日益擴大,當年荒無人煙的尾礦區,已經被圈在了城市之中。
現在的1號尾礦壩,凸起的坪地上草木蔥郁,花草茂盛,有人甚至在這里種上苜蓿等植物。如果不說,你很難想到這里曾是尾礦壩。“過去一刮風,這里就掀起遮天蔽日的黑塵。”一位正在這片坪地上練習吹奏薩克斯管的退休婦女告訴記者,前些年,金川公司投入人力物力,將這塊3平方公里的尾礦壩,用黃土覆蓋,并在上面種上樹木花草。
昔日的“老尾礦壩”儼然已成為一個附近居民休閑的“小公園”。然而,這只是金昌人治理環境過程中的一次小試牛刀。位于礦區的金川國家礦山公園,總規劃面積達56.8萬平方米,是金昌市與金川公司聯合打造的工業旅游景觀項目。
現在那里栽種了成片的樹木,7000平方米綠化試驗田種植的沙生耐旱植物金葉榆、國槐、刺槐、檸條、地伏等喬木、灌木全部變綠,長勢良好。
循環經濟的“金昌模式”志在成就資源綜合利用“吃干榨盡”的典范。然而,對于生活于斯,工作于斯的金昌人來說,其中的意義遠遠不止“吃干榨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