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賀彥)“今年2月,元陸5井試獲日產153.89萬方高產工業氣流,元陸7井試獲日產120.8萬方高產工業氣流,在川東北元壩中淺層,19口井7個層系均獲得工業氣流,不僅展示了元壩陸相層系的很好的勘探前景,也凸顯了勘探南方分公司在中淺層的顯著成果!”4月中旬,在成都舉行的中國石化四川盆地天然氣勘探突破推進會上,股份公司總地質師蔡希源這樣說,坐在下面的盤昌林既激動高興,又思緒萬千,似乎回到了那難忘的歲月。
勘探南方分公司研究院陸相室主任,1992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2005年獲成都理工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碩士學位;現正在攻讀成都理工大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方面的博士。2010年8月31日,川氣東送工程建設總結表彰大會隆重召開,盤昌林收獲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在石頭中尋找新的發現
1988年進入石油大學,盤昌林選擇了地質礦產勘察專業,與各種礦石結下了不解之緣。1992年畢業分配到原滇黔桂石油勘探研究院,開啟了他與“石頭”約會的征程。
2002年,南方海相油氣勘探如火如荼展開,他服從組織召喚,舉家從南寧遷往昆明,積極投身南方海相油氣勘探事業,致力于川東北海相地質研究。
那時他擔任南方分公司研究院現場跟蹤組組長,經常到川東北地區的崇山峻嶺中實地察看地質剖面,跋山涉水,餐風飲露,尋找地質露頭,對各種野外剖面進行觀察描述和測量并采樣分析,把野外地質資料帶到研究院實驗室進行分析研究。就這樣,在勘探普光氣田的近4年時間內,他遠離家庭和親人,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2004年冬天是川東北最寒冷的一個冬天,井場上凜冽的寒風刺骨,厚重的工裝穿在身上仿佛只披著薄薄的一層單衣。11月中旬,在完成了普光氣田幾口重要發現井的巖心描述后,盤昌林又被派到通南巴構造的第一口預探井河壩1井觀察描述巖心。該井是分公司在川東地區歷史最老、鉆探持續時間最長、當時最深、揭穿地層最老的一口探井。他坐5個多小時車趕到井場所在的通江縣涪陽鎮陳河鄉后,直奔井場,投入了緊張的巖心觀察、描述和取樣工作。第三天,當河壩1井順利鉆進6130米取心后,在場的資深專家和現場錄井技術員判定巖心為石炭系黃龍組白云巖,為首次揭穿該地層。他當時沒有發表意見,因為有關石炭系黃龍組的資料較少,識別難度大。
當天晚上回到陳河鄉已經是“星星點燈”的時候了。經過初步的觀察,他陷入了沉思,然后作出大膽推斷:通南巴地區可能并無殘存石炭系黃龍組,當前地層可能為更老的志留系地層。雖然石炭系黃龍組和志留系地層均為海相沉積,且均同時有碳酸鹽巖和碎屑巖沉積,但沉積相還是有區別的,前者地層為臺地相淺水碳酸鹽巖沉積,白云化程度高,可能含陸源碎屑;而后者為陸棚相碎屑巖沉積,主要為一套泥質粉砂巖、泥巖的較深水沉積,局部夾生物灰巖條帶。他當時根據所取巖芯的巖性判斷為泥巖與薄層生屑灰巖互層,厘定其為志留系韓家店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二天,他和現場工作人員一起重新選取大量樣品用5%熱鹽酸加熱,對重點樣品重新磨片鑒定,確認并非為白云巖,主要為泥質粉砂巖等碎屑巖,從而確定了當時地層為志留系,證明石炭系黃龍組在通南巴地區完全缺失。這一認識為該井及時完鉆提供了決策依據,當天下午,分公司根據該結論下達完鉆指令,節約了巨額鉆探成本!
在普光地區毛壩3井進行巖心描述、跟蹤對比時時,為配合快節奏的取心速度,他不分晝夜奔波在井場。通過對毛壩3井飛仙關組巖心細心觀察,他發現該井飛仙關組三段~二段灰巖中有局部云化現象,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及飛仙關組-長興組繼承性沉積的特點,認為該井下部長興組極有可能存在礁灘白云巖儲層,隨即提出該井加深鉆進至長興組的建議。該建議經過論證并被采納,最終毛壩區塊在長興組獲得重大突破,為川氣東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是‘川氣東送’工程選擇了我,而是我選擇了‘川氣東送’工程。”盤昌林這樣表達對獻身油氣勘探事業,奉獻“川氣東送”工程的自豪和無悔。
放飛希望,培養新生力量
2006年,“川氣東送”工程全面啟動,勘探南方分公司川東北勘探前線指揮部在達州成立。盤昌林再次選擇了到勘探現場開展跟蹤研究。
在研究院,他有很多稱呼,如“盤主任”、“盤博士”,但聽得最多的是“盤老師”,因為公司每年新分配來的大學生都要到基層駐井實習一段時間,一般都跟著他,秦華是其中的一個。
2006年12月上旬,盤昌林帶領秦華等一幫年輕人人從達州出發,驅車4個多小時趕到毛壩3井進行巖心描述。他在車上利用路途時間給大家講解了觀察描述巖心的基本步驟和要領:一是對照巖心出筒記錄和巖心描述表,對巖心整體把握,檢查描述是否完整、準確,巖心是否出現順序錯亂情況;二是借助放大鏡和鹽酸仔細觀察并描述,確定巖性后重點描述顏色、顆粒或晶粒大小、原始沉積構造、層理發育情況、生物化石發育情況、孔洞及裂縫發育情況、含油氣(瀝青)產狀,大致估算其孔隙度;三是整體觀察判斷能量高低、沉積環境、古水深及水體深淺變化,如鮞灘或砂屑灘多反應高水動能,水深多不超過5—10米,紋層不發育則一般反應沉積速率快,泥質含量高多反應低能的局限水體。
為了幫助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盡快掌握巖心描述要領,在自己描述的同時也讓他們獨立描述,當看到秦華把巖心發育大量沉積構造,描述為“沉積構造強烈”和“多見擾動構造” 時,他當即幫他糾正:沉積構造不能用“強烈”形容,而應該說是否“發育”,“強烈”是用來形容成巖后發生的構造活動;“變形構造”是沉積物固結成巖前受力發生變形,而“擾動構造”則與生物活動有關,概念不能混淆,對其他錯誤也一一指正,哪怕一個細節也不放過。
除了上井用的野外記錄簿,盤昌林還有一本厚厚的黑色記事本,每天把鉆井動態、工作計劃、心得都一一記錄。一天,秦華對他說:“盤老師,每天那么多井都有進尺,您記得完嗎?能記住嗎?”他笑著說:“當然不是,記錄也是有訣竅的,要有重點有針對性,主要記錄快進入目的層段的和正在目的層段的,比如準備取心或者可能發現油氣顯示的,跟蹤要及時,鉆頭打到哪兒,他們就應跟到哪兒,關鍵是卡準層位,主要依據是設計和與鄰井對比,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預測下步地層,為中完和揭開目的層段做準備,確保達到鉆探目的”。
秦華跟著他這么多年,現在逐漸能挑大梁了,成為陸相室地層對比、沉積相分析以及探井跟蹤方面的能手。
突破元壩中淺層
“2月12日,元陸5井在自流井組珍珠沖段試獲日產153.89萬方的工業氣流,2月15日,元陸7井在須家河組三段試獲日產120.8萬方工業氣流。”2012年2月,好消息接二連三傳到陸相室,大家不由自主地歡呼、尖叫、鼓掌。陸相室全體人員通宵達旦奮戰多少個晝夜,終于在元壩地區中淺層勘探再獲突破。這其中,有道身影頗引人注目——他就是2010年2月上任分公司研究院川東北中淺層研究室“掌門”的盤昌林。疲憊的臉上終于露出了陽光般燦爛的笑容,不僅是因為元壩9井10月份在中淺層雷口坡組測試獲得工業氣流,如今在中侏羅統千佛崖組再次喜獲工業油氣流。更是因為它是南方公司在川東北地區千佛崖組取得突破的第一口探井,進一步拓寬了油氣勘探領域,證實了川東北地區中淺層具有良好的油氣勘探潛力!
從熟悉的海相轉戰到陌生的陸相戰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他清醒地知道這個“掌門”位置不好坐,元壩探區作為戰略展開區,中淺層成為元壩海上勘探的重要目標,是分公司落實“加快南方”資源戰略部署的重大舉措。
埋首俯身,全為了奮力向上。經過1個月的“潛心修煉”——熟悉資料,3月份他便帶領全室研究人員,開展中淺層首輪井位論證。由于中淺層的研究剛起步,經驗少,資料不足,加之陸相碎屑巖儲層與深層礁灘儲層相比橫向變化快,規律的認識更加復雜。盤昌林同志身先士卒,帶領其他研究人員狠抓地層、層序、沉積、成巖、成藏等基礎研究工作,即便這樣,井位論證還是開展得一波三折,困難一個一個湊熱鬧似的接踵而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對困難與難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堡壘”便成了當時的主要任務。從層位的劃分與對比到沉積相、儲層的研究,再到區帶的劃分與優選,都親自參與分析與討論。在他的感染之下,全室職工也干勁十足,主動加班加點到深夜,年輕人范志偉開玩笑說:“每天是我們給研究院站好最后一班崗”。深夜已經沒有公交車,由于擔心職工的人身安全,遇到離單位較遠的職工,常常親自騎電動車送他們回家后,自己再回辦公室繼續工作。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幾個多月的“臥薪嘗膽”,他們分析認為元壩地區西北部南鼻狀構造帶處于九龍山大型背斜構造帶南東翼傾伏端,有利于油氣的聚集。該區處在須家河組二段有利相帶、儲層分布范圍廣、面積大,東南部構造轉折端是裂縫發育最有利部位。因此,西北部鼻狀構造帶是元壩地區最有利的油氣聚集帶,有望在中淺層獲得規模儲量。中淺層第一批專探井井位終于得到了總部的批準。經過第一輪井位論證的洗禮與深化認識,第二輪井位論證工作進展得很順利,在兄弟科室的支持下,提出了以須二低孔滲砂巖為重點,兼顧其他層系,論證部署實,順利完成元壩區塊中淺層第二輪6口探井的井位論證。在北京匯報得到油田部領導專家的一致好評,認為基礎地質工作扎實,同意在元壩九龍山南須二大型巖性圈閉實施元陸7、8、9、10等4口專探井。一年的辛勞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通過優選中淺層試氣層位,共有7層/11井在中淺層獲得工業天然氣流;明確了西北部鼻狀構造帶、中部斷褶帶、通南巴南鼻狀構造帶和南部低緩斷褶帶4個有利的勘探區帶;發現了西北部須二段大面積低孔滲致密砂巖氣藏與元壩中部斷褶帶巖性-構造氣藏兩個重點勘探目標。
盤昌林說:“這一年我都不知道是怎么過來的,似乎沒有過節假日,其中的艱辛不是一個累字能概括的,但這些成果讓我們很振奮。一年前我從勘探一線調到中淺層室當主任時,感覺川東北中淺層勘探層位多、資料多、頭緒多,重點又不明確,壓力很大;但壓力就是動力,有效扎實的基礎研究讓我們受益。”
一分艱苦一分收獲,盤昌林擔任項目長或參與研究的項目多次獲獎。他深知獲獎和總部領導的鼓勵,只是又一個新起點,每一塊“石頭”都是承諾,在探索“巖心”的路上,他還得繼續跋涉。前面的路還很長,很長……,要做的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