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潘月斌)她,看上去文靜、秀麗,1.58的個子略顯纖弱,透著靈氣的臉上戴一副近視眼鏡,讓你不敢把集團公司采油工技能大賽的金牌和這個江南文弱女子聯系在一起。可是,當你翻看她多年來寫的10多本工作日記或是聽她自信地如數家珍般列數管過的設備和流程時,就能感覺到她對石油事業的執著和熱愛。
她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石油勘探局勞動模范、集團公司采油工技能大賽女狀元——江蘇油田試采一廠采油高級技師楊蓮。
做“鐵人”式的石油工人
1998年7月,19歲的楊蓮帶著優異的畢業成績來到試采一廠采油二隊周32中轉站當了一名采油工。巡井,是小班采油工每天必須進行的一項工作,白天還好,可到了夜晚別說是一個姑娘家,就是一個大小伙子也是需要一些勇氣的。
8月的一個雨夜,因打雷停電,供電恢復后,為了盡快起井,師傅和她分頭奔向井場,從值班室到楊蓮承包的周32-7井和周32-8井的捷徑就是走老鄉的田埂。夜空中電閃雷鳴,風雨中道路泥濘,楊蓮硬著頭皮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濕滑的田埂上,恐慌中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來手電卻不知哪兒去了,聽別人說唱紅歌能驅邪,為了給自己壯膽,邊走邊唱著“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走進井場,漆黑的夜幕下,楊蓮根本看不清抽油機電控柜的位置,毫無經驗的她戰戰兢兢地直等到師傅趕來幫忙。
就是在這個夜晚,作為油田子弟19歲的她流著眼淚在日記本上鄭重寫下:我終于懂了父親說的許多關于“王鐵人”和江蘇油田會戰時期的故事,永遠地記住了“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以后的3600多個日日夜夜,楊蓮再也沒有離開過這片熱土,為了盡快成為一名業務熟練的采油工,口袋里始終裝著一個小筆記本,跟著師傅一起倒小班、修設備、倒流程、做報表。白天,師傅、師姐們干了些啥,疑難問題是咋處理的,她都一一記上,晚上,就拿出筆記本找來技術書對照著學。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加藥,伴熱、量油、調參、碰泵、換皮帶等技能,并經過多次積累、反復揣摩,總結出了“聽、量、測、憋、碰、洗”六字訣,有效預防了周41-6、41-7等8口油井“斷、卡、脫”,延長了檢泵周期,增加了油井產量。
成功的路只有一條
2008年,已成為母親的楊蓮,白天在站上忙工作,晚上回家忙孩子,一有空閑就學業務鉆技術。為了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她報名參加了局第十一屆技術比武,經驗的不足再加上數年來大都奮戰在資料員崗,讓她這次比賽中空手而歸。
當天,她在筆記本上寫下:人生只有兩個去處,或走向過去的,或走向要去的;方向雖有兩個,但路卻只有一條。
眼看幾個月的艱苦備戰最終化為一無所有,但她沒有灰心,而是倍加努力,多方面搜集學習素材來開闊視野積累經驗。
周32中轉站有大小22臺泵,每天的處理液量在300方左右、中轉原油約30方,因為設備陳舊、流程老化,油泵檢修、流程穿孔都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這也給她提供了極好的學習機會,站上每遇復雜的故障處理和地下集輸流程,她準會在自己的本本上標注“星”記。久而久之,全站22臺泵的規格、型號、生產廠家、出廠日期以及地上地下縱橫交錯的管線流程,對她來說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什一樣,不僅成為站上公認的“活寶典”,而且還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產中的難題。
2009年8月的一天中午,同隊的姐妹萬紅梅從食堂吃飯出來,看見滿身汗水的楊蓮站在周32-1井抽油機平衡塊跟前左比劃右比劃,小萬就納悶:這大熱的天泡在這里干嗎?一問才知道,上午大班來人調沖程,為了拆卸曲柄銷子,用錘砸了整整一上午,既費力也費時。楊蓮就琢磨如何改進拆卸方法,建議用千斤頂頂松曲柄銷子,一試,果然能減少時間1個小時。
去年春節前,站里齒輪泵的濾網壞了,設備老的根本就找不到配件,就在大家為此煩惱不已時。她靈機一動,上街去買了做紗窗用的細鐵絲網,照葫蘆畫瓢,剪了兩層當濾網,真是結實耐用還節約。當時在場的人都夸贊說:這丫頭真是個學技術的料!
除此之外,她針對注水泵泵閥拆卸難設計的專用拆卸工具,避免了維修過程中閥體的損壞,年可節約2萬元的材料費;建議污油池安裝熱盤管流程,低溫下一年多回收污油約50方,創直接效益20余萬元。
小荷剛露尖尖角
十年磨一劍。雖說通向領獎臺的路僅有短短的數步,可是對于楊蓮卻整整付出了12年的心血汗水。
十多年孜孜不倦,楊蓮先后學習了《采油工程》、《采油工藝技術》、《采油地質》、《機械制圖》、《全國青工技術比賽匯編》等20多本技術書籍,寫了8多萬字的工作筆記,記錄了1萬多個油井生產運行參數,繪制了200多張油水井管柱示意圖,畫了100多張零件圖,光大大小小的筆記本就記了15個,個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去年5月,楊蓮入選參加集團公司技能大賽后,枯燥繁重的封閉訓練讓有些男選手都難以堅持,可她卻在日記中寫道:希望就是那隱在群山后面的星星,總是照亮那些執著的旅人。
封閉訓練的項目,道道是險關,步步都艱難,相對于男選手,力量一直是女選手的弱項,調抽油機平衡時恰恰就是用大錘來敲擊拆卸平衡塊固定螺絲的專用扳手,扳手僅有35公分長,技術要求選手要一手抓住扳手柄的前半部,用8磅的錘子敲擊炳未,力道拿捏不準,往前去砸手指,往后來砸胳膊,一緊一松一砸就是40下,還要左右開弓。
為了加強臂力,教練組要求隊員用12磅的錘子進行訓練,愛人兼教練的付江徽看著楊蓮雙手不僅練得紅腫,而且手指纏滿創可貼,每遇然她練習都會心疼地轉過身去不忍心看。而倔強的楊蓮一直暗暗地鼓勵自己:再苦再難,堅持堅持,總能過去!4個月的訓練,楊蓮的體重從115斤降至不到100斤。
作為母親楊蓮很久都沒有照顧兒子了。6月23日是楊蓮兒子3周歲的生日,5天后12進8考試完放假一天,也是訓練期間僅有的一天假,楊蓮帶著喜悅的心情回家看兒子,誰知一進家門,兒子卻像看外星人一樣看著她直往奶奶身后躲,又黑又瘦的楊蓮兩行淚水潸然而下。
如今,兒子已經上幼兒園了,楊蓮說:現在工作更忙了,只有周末才得空回家。就在前幾天,老師讓孩子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手工,可孩子用稚嫩的話語說:我只和爺爺奶奶住!
楊蓮奪金后在總結中寫道:進入第三階段的集訓,瞧著前一陣子那些個差強人意的成績,才知道什么叫“無知者無畏”,現在更多的是在想“我該拿什么去為我的油田、為石化石油人添彩增光!
金牌就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