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楊月娟)2012年伊始,集團公司焊接拔尖技術人才、華東井下作業公司焊工技師陳海華就忙開了,他的主要工作崗位不再是野外一線的帶班作業,而是接受井下作業公司人事部門的重托,當起了油建安裝隊40多名焊工的總教練。
一花獨放不是春
勤奮樸實的陳海華,從事焊接工作12年,扎根一線生產崗位,刻苦鉆研焊接技術,練就一身扎實高超的焊接本領,是局內外多項重大地面油建工程項目的質量保證。局勞動模范、江蘇省我們身邊的好青年、集團公司技術能手、中石化青年崗位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集團公司焊工競賽銀獎、全國工程建設系統焊工技能競賽銅牌,一個又一個重磅榮譽紛至沓來,無疑讓陳海華成為了井下作業公司乃至全局優秀青年技術工人中一朵耀眼的紅花。
每次從集團公司參加技術比武或拔尖培訓歸來,陳海華都有著強烈的愿望:把自己看到的、學到的見識和技能,盡快傳播給單位里更多的同事。他說:“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單位花錢讓我去學習,學到的東西就不是我個人的。只有大家的水平都得到提高,單位花的這錢才算值。”
陳海華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單位領導的支持。試采大隊工會、人事、科教等部門聯合搭建職工技能創新的平臺,將成立“海華焊接工作室、采油工作室、作業工作室”作為2012年的一項重要工作部署開展,力爭以點帶面促進職工操作技能的普遍提升。
由于受到廠房、場地的限制,目前初建的“海華工作室”是從油建安裝隊的金工車間“擠”出來的,不大的42個平方在海華的精心設計下,布置了5個焊接工位。為了盡快讓工作室上馬運作,海華放棄了每一個節假日,起早帶晚地編寫出一套非常實用的焊接培訓教材,并利用廢舊管材制作出數十套技能訓練用的管板夾具、焊接試件,還有一臺自發明的多功能試件“破口器”。
2012年2月初,海華工作室成立了。
不厭其煩當教練
“同樣一道焊縫,手藝好的焊工幾十分鐘完工質量還有保證,手藝一般的耗上幾個小時還達不到質量要求。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油建隊伍生產經營的工作效率、施工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井下油建安裝隊隊長周遠祥感慨地說。
近幾年來,井下油建安裝隊為滿足內、外部工程市場的需要,從社會和油田技校招錄了近30個新焊工。可大多數焊工的手頭功夫太弱,達不到油田一線施工的要求。以往的培訓方案有兩個,一是送到專業焊接學校培訓,一名學員的費用2萬元,成本太高;二是崗位上“以老帶新”,邊干邊學一年左右出師,又歷時太長。這兩種方法顯然都不符合當前工程作業“提速提效、降本增效”的工作要求。
海華工作室的成立,首要職責承擔起“又快又好出人才”的重任。陳海華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按照公司的要求,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油建安裝隊40多名焊工無論老少、資歷深淺,都要分批進入工作室接受為期20天的輪訓。為了當好這個焊接“教練”,提高訓練的實效性,陳海華一改傳統“大鍋飯”式的集體培訓,而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技術特點,“一人一方案”地開起了小鍋灶。如焊接基本功扎實的老師傅,對他們重在煤層氣、二氧化碳氣流程等特種鋼的焊接工藝學習;而對焊接基礎薄弱的新焊工,則重在生產常用的平焊、仰焊、角焊和逆焊等手法的強化訓練。
“陳技師周六、周日從不休息。我們焊,他就站在一邊看。特別嚴格,一有不對的就立刻糾正,不厭其煩地給我們做示范。不到工作室來,我還真不知道自己操作上有這么多不規范的地方。”正在接受輪訓的焊工洪祖亮說。
“我在學校學的是焊接專業,可到了一線,才知道我這手藝只能幫著師傅們打雜。這回跟陳技師學了有12天,天天焊天天練,不僅掌握了常規的氬氟電焊,還學會了高壓注水管線用得最多的氬電連焊,陳技師說我在野外施工可以獨當一面了!”焊接水平明顯進步的黃夜明,一臉開心的笑容。
到5月28日,海華工作室已經先后輪訓了三批12名學員,其中8名新焊工全部達到了一線獨立操作的崗位能力。油建安裝隊整體焊接水平的快速提高,跟陳海華這個技術上從不保守的“實習眼兒”是怎么也分不開的。
工藝應用有匠心
除了人才培養和崗位練兵,陳海華在工作室里琢磨得最多的,是如何在生產實踐中學習、引進和應用行業中的先進工藝和技術,不斷提高華揚油建的工作效率和焊接質量。
所謂藝高人膽大,焊接技能突出的陳海華,在工藝應用上獨具匠心,創新解決生產難題的能力突出,是華揚油建工程質量免檢的一張響當當的市場名片。2003年,他參與東北工區腰英臺油田的建設,成功改進火燒罐防爆門的制作工藝,使防爆門兼具安全防爆、方便清灰的雙重功能。2005年,在黃橋二氧化碳技改工程施工中,他運用內填絲仰焊技術成功焊接8根并排穿越公路的管線連頭。2009年,他采用焊條電弧焊進行異種鋼焊接,成功解決了山西煤層氣井采氣樹法蘭焊縫的開裂問題。
今年2月,華東分公司采油廠新投產的二氧化碳回收處理站的主塔,在試運行過程中發現一處三通管件本體有一道5厘米長的裂紋。但由于管道工作環境低溫、高壓且不能停產,管件位置又處在10多米高的二層平臺附近,焊補過程中不能實現沖氬保護,焊縫氧化焊接質量就無法得到保證。這一難題,交到了海華工作室。見多識廣的陳海華腦子靈光乍閃,想起了春節前在集團公司拔尖人才培訓班上見過的一種免沖氬保護的藥皮焊絲。說來也巧,當時陳海華對這種焊絲特別感興趣,就在學習結束時帶了3根回江蘇,想作進一步的應用研究,沒想很快派上了用場。三道高難度的焊接口子,在陳海華的精湛操作下一一完美合縫。裝置恢復了正常生產,現場一片熱烈的掌聲。
羅蘭說,人生的樂趣不僅在達到某一目標的那一刻,而更在于繼續不斷的努力追求。談到工作室的未來,陳海華還有很多未竟的夢想在路上。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工作室能夠實現更規范的設備配置,能夠培養出更多技能過硬的焊接人才,能夠更新形成一系列適應常規與非常規更多領域和不同材質的焊接工藝技術。
“我最近的目標,是通過工作室拔出幾個好苗子,備戰今年集團公司的焊工技能大賽,力爭取得比我更好的成績。”陳海華微笑著,眼睛亮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