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生意社06月25日訊
當前,石油和化工行業調結構、轉方式的任務緊迫且繁重,為了加快行業提檔升級步伐,業內對大型石化裝備自主創新與國產化有著急切的熱望與期待。而目前石化裝備制造業的現實情況卻令人非常糾結:一般石化裝備制造能力過剩,而大型關鍵石化裝備制造能力不足,部分關鍵石化設備仍依靠進口。
加速實現大型石化裝備自主創新與國產化,一是為了與日益壯大的石化產業規模相匹配,緊并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二是由此打破跨國公司壟斷,以價廉物美的同類產品裝備石化行業,使整個行業轉型升級付出盡可能低的代價。顯然,這是國內石化裝備制造業責無旁貸的現實任務。
當前,石化行業對裝備的需求明顯呈現出大型化、成套化等趨勢。而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高,特別在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及其下游、百萬噸級煤化工等大型石化裝備方面,市場容量越來越大。
因此,行業迫切希望石化裝備制造企業攻克技術瓶頸,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以自主創新和國產化成果為石化行業服務。特別是在千萬噸級煉油裝置中,力求能夠嫻熟制造各種大型系列板焊加氫反應器、熱高壓分離器、厚壁塔器和重整反應器等;在乙烯及下游裝置中,力圖能夠繼突破成套聚酯裝置之后,在成功研制18萬噸大型環氧乙烷反應器的基礎上,擴大國產裝置份額;在百萬噸級煤化工方面,繼多噴嘴連續加壓煤氣化技術之后,積極參與百萬噸級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等大型煤化工裝置制造。
大型石化裝備自主創新與國產化,是促進石化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根本途徑。比如,聚酯設備、環氧乙烷反應器等石化大型裝備的國產化,最直接的經濟意義在于打破了跨國公司的價格壟斷。當初儀征化纖引進國外聚酯設備時,付出的是每萬噸規模億元的高昂代價,而自從南化機實現了聚酯裝置國產化之后,成本大幅降低,現在45萬噸裝置的造價才2億多元。
與石化行業固有的高技術、資金、裝置密集型特征相類似,裝備制造業也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裝備制造業要用資金投入提升裝備水平,包括不斷更新大型關鍵加工設備,如大直徑高端卷板機、機加工高精密立車、三軸數控深孔鉆床、大型數控鏜銑床、系列熱處理設備等。要不斷研發制造新工藝、新技術,升級無損檢測技術,研究新材料,由此提升裝備制造水平和產品檔次。而這些投入除了來源于制造企業的自籌之外,還應當得到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因為大型石化裝備自主創新和國產化過程,看似企業行為,實則關乎整個石化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石化行業在國民經濟構成中居顯赫位置。但是,由石化經濟大國轉變為石化經濟強國,沒有自主裝備業的輔佐,是難以完成的。因此,國內石化裝備骨干制造企業要勇挑重擔,擔負起武裝石化行業的神圣責任;要有打造國內大型石化裝備的制造基地、國產化替代基地和產品出口基地的決心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