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5月,尿素市場“漲聲”響起,大幅上漲行情似乎讓企業和經銷商忘卻了2008年化肥“過山車”的痛。在國際價格大幅上漲的背后,當時已有企業開始提前集港,并有不少貿易商預言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然而,預言很快落空,在經歷了大漲之后,尿素市場很快就迎來大跌,短短兩個月,冰火兩重天。
全球市場聯動,國內尿素注定難逃下跌命運。進入化肥淡季窗口期后,國際化肥價格隨大宗商品價格快速回落。尿素價格在6月份單月跌幅達到17%,從最高的離岸價515美元/噸跌到440美元/噸;截至目前,離岸價格已經跌至385元/噸,跌幅高達34%。而相應國內的尿素價格也迅速回落,從最高點的2450元/噸跌至目前的2100元/噸,跌幅僅有16%。從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國內尿素價格也出現調整,但調整幅度遠遠低于國際價格的調整,也就是說按照目前的國內市場價格,企業的出口之路將被堵死。
化肥出口大門不是行業的發財通道。從2012年度化肥的出口政策來看,國家實行相對收緊的關稅政策,主要體現在針對氮磷二元肥、氯化銨及10公斤以下小包裝產品征收淡旺季關稅,政策對尿素、磷銨等傳統產品維持不變,符合近年來國家對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限制的方向。國家收緊化肥出口政策的初衷是為緩解行業產能過剩的壓力、保證國內化肥市場供應和穩定價格,然而事實是很多企業和貿易商一心想借機出口大撈一筆,甚至有不少貿易商在出口窗口期來臨前兩個月開始大肆集港,以賭“好行情”。而現在陷入被動,偷雞不成蝕把米。
在國際市場較量,愿賭必須服輸。印度作為全球最大的尿素進口國,今年的招標意向為100萬噸,同時市場上的供應量為150萬噸,因此市場出現供過于求現象,這也相應提高了印度的議價能力。就在上周,印度以最低406美元/噸的到岸價從俄羅斯方面招得10萬噸訂單對于中國貿易商來說算是“當頭一棒”,按照此價格中國貿易商若想出口成交,出廠價必須跌至2000元/噸以下,這也就意味著前期山東地區80-100萬噸的集港貨源必然出現虧損。在尿素價格大幅波動的背后,有人猜測是因為國際買家看到中國的出口窗口期來臨,故意壓低價格競爭,以得到中國的低價貨源,不論這種猜測是否成立,但中國的企業和貿易商“賭”行情的舉動足以給國際買家提供這樣的機會。因此,國內企業發出“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的嘆息也顯得很平常。
2012年是國際尿素新增產能投產“高峰年”,合計約有770萬噸新增產能,其中750萬噸是相對成本較低的出口產能,大量新增出口產能將對國際市場供需產生影響,我國氮肥出口形勢將更加嚴峻。從全球資源供需角度看,高價尿素時代已經過去,尿素漲價已成往事,在新一輪的全球市場調整中,尿素企業和經銷商保持理性應成為基本商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