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丁玲)生活是平凡的,它讓我們常常把愛遺失在某個角落;生活又是非凡的,它讓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受著愛的存在。
九里十八灣,激情潮涌。
第三次創業的大旗迎風招展。飄揚的旗幟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執著,堅守。
他們是安慶石化煉化一體化公用系統的干部職工,也是第一批即將奔赴新區開工大會仗中的一群人。
讓我們用心記錄下這些發生在他們身上,微小卻透著絲絲溫情的故事。
愛——走在“三次創業”的路上
在安慶石化,參加創業的人不在少數,可你能找出幾個參加過三次創業的職工嗎?公用工程部新區的江自富就是其中一個。
2012年夏,公用工程部熱動作業區培訓基地。
這是一棟三層小樓,門前懸掛著印有“熱動作業區歡迎您參加新區開工培訓”的紅色橫幅,踏上樓梯,每層樓道的墻壁上,都掛著新區公用系統的流程圖。
三樓裝修一新的培訓教室,潔白的墻面上印著“凈、靜、敬、競”四個鮮紅的大字, 48名參加煉化一體化公用系統新區培訓的職工正在認真聽課,學習氛圍分外濃厚。
坐在后排的面膛發紅,頭發有隱隱發白的同志正是老江,老江聽得很仔細,不時地還做著筆記。下課后,老江留下了。老江笑著說:“我得把這課后練習題做完,不會做的剛好可以問一問老師,這課后練習題的完成質量也在綜合考評之內呢。”老江當了二十多年的班長,但在大伙的眼里,老江更像是一個好學生。
其實,老江已經算是安慶石化老字輩的人物了,算上這次煉化一體化工程,他共參加過安慶石化三次創業。
1975年11月,年僅18歲的老江通過招工進了廠,被分配到化肥水處理工段。說起這個年齡,老江笑了,說:“那會兒真年輕啊,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勁兒。”
“白天裝石英砂、裝樹脂、無煙煤,一天下來,整個人像是從灰里爬出來的,分不清鼻子眼睛;晚上就睡在蘆席棚里,夏天蚊子飛,冬天北風吹……”回憶那段歲月,老江哈哈笑了起來,那些苦澀的日子帶給他的都是甜蜜的回憶。
那會老江總是突擊隊里的骨干,突擊隊可是要打硬仗的,常常是幾天幾夜不合眼,實在撐不住了就回蘆席棚里和衣小睡會。那時的老江和同事們,內心裝的是激情和熱血。“雖然苦,但內心感覺特別自豪、特別驕傲,你想想啊,這可是咱毛主席、周總理親自批的項目啊!”老江深情地說。
“一個月18塊錢的工資,每次發工資我總是小心翼翼地揣在懷里,生怕有什么閃失!”老江笑著說。在化肥水汽車間,老江一干就是18年,當了7年大輪班班長。
1992年11月6日,安慶石化人開始了以丙烯腈、腈綸工程為主線的第二次創業。當時邊生產、邊基建、邊設計、邊施工,任務重,時間緊。憑著出色的水處理技術,老江參加了第二次創業。已經37歲的老江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毛頭小伙子了,他有著過硬的水處理技術,成了家,有了孩子,做事更穩重、更踏實。他白天帶著年輕職工跑現場、跑流程;晚上通宵達旦地參與培訓教材的編寫。
“那時的人就一根筋,想法不多,一心撲到工作上,有時經常是十天半個月看不到妻子和孩子。家人都很理解很支持,回家一趟就像過年一樣,總要弄點好吃的給我補補。”
“那時的條件已經有了很多改善,職工們也有了集體宿舍,工資也漲到了四五百塊!”老江回憶道。
“不過跟現在還是不能比的,你看看這個開工培訓班,多漂亮,有空調,有新窗簾。”老江指著煥然一新的培訓教室說。
“作業部也想得周到,給我們配了筆、尺、本子,瞧,還有卷筆刀呢,作業部領導還跟我們一起上課,一起學習,常常問我們有啥困難,心里真的是暖呼呼的。”老江說道。
“現在的設備有多先進,看看煉化一體水處理理采用的都是最好的技術,設備都是頂級配置,不一樣哦!”老江一邊翻著流程圖一邊說。
合上書本,他深情地說著:“在咱廠待了大半輩子,只要廠子有需要,在沒退休前,不管有多難,不管年紀多大,我都該把交給我的任務做好,多為安慶石化第三次創業做點事情。”
愛——藏在小小的筆記本里
曾經,我們都有過一些筆記本,時間久了,有些筆記本遺落了,有些筆記本可能就直接扔掉。
這么多年過去了,在趙寶旺的家里,這些破破的磨得有點發黑的筆記本,老趙卻怎么舍不得扔。他總覺得,那筆記本里面不僅僅是師傅一輩子的心血,還飽含了讓他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趙寶旺今年48歲,退伍老兵。當了一輩子的水處理操作工,經驗豐富,能打苦仗硬仗。
本來,老趙也打算安下心來干好自己的老本行。沒曾想,安慶石化掀起了第三次創業的火熱浪潮, 投資近百億的8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了!
看著轟隆的機器聲在“九里十八灣”這塊熱土上又一次唱響,老趙坐不住了。
“當兵的,總喜歡打打硬仗,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我想也沒想就報名到公用工程部新區來了!”老趙淺淺地說著。
其實,剛到這里來的時候,老趙也犯過愁。“年紀大了,記性不好,一周一次的考試關就挺磨人的,有時,比孩子考大學還緊張!”老趙笑著說。
熟悉老趙的人都知道,這個生性好強的老兵從來都是往前沖的,記得他剛退伍轉業來到安慶石化那會,還是個毛頭小伙子,來到水處理崗位的第一天,他就看到師傅總喜歡拿著一個筆記本,習慣地把當天的操作要點記在上面。
頭發有些花白的師傅邊記邊說著:“別看這是支舊筆,我就靠著它學到了看家本領,沒事我就翻翻,時間久了啥都裝到腦袋里去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人啊,再好的記性也有忘的時候!”師傅的話,讓這個年輕的血性漢子在那一刻似乎明白了什么。
后來,沒事的時候,這個摸慣了槍桿子的愣小子也逼著自己拿起手中的筆,學著師傅在小本子上寫寫畫畫。
師傅退休前,給他留下那些筆記。
去年的12月,老趙離開了原來的熱工作業區,真正成為煉化一體化公用系統開工建設中的一員。走之前,他也像當年自己的師傅一樣,把自己的筆記本留給了徒弟。
在新區培訓期間,憑著多年的學習經驗,他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土辦法”:理論基礎培訓,就多記多寫;外出培訓,把苦功下在現場。
這兩天,仿真培訓卻讓老趙犯了難,“土辦法”似乎也不好使了。因為資源有限,仿真培訓也就短短半個來月,還是兩個人共用一臺電腦。整天泡在仿真機房里,老趙感覺有些吃力。看著身邊的同事嫻熟地操作著,一向開朗的老趙沉默了。下課后,從仿真機房出來,老趙一個人抽著悶煙;回家后,滿腦子也都是仿真電腦畫面上的流程圖。
苦悶了幾天的老趙有了新發現,培訓班上幾個年輕大學生,在培訓教室里掏出自個的筆記本電腦,將操作系統拷到電腦上,下課后還抓緊在那埋頭練習。老趙一看,樂啦!“我也買個筆記本,憑啥這就是年輕人的玩意!”第二天,正逢周末,老趙來到電腦城買了一臺筆記本。
“4000‘大洋’,夠我幾個月的生活費!”一向節儉的老趙笑著說。
“你看,我這兩天用鼠標就利索多了,那幾天,這上面的小箭頭就是不聽使喚!”老趙邊小心地點著鼠標。
“老趙,真有你的!”周圍的同事佩服地說。
如今的老趙,不僅學著用筆記本電腦練習系統操作,還習慣將一些知識要點記錄在電腦里,保存起來。老趙說:“這新筆記本真是又方便又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