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和稀土由IPO改道借殼*ST天成,折射出的是稀土企業進軍資本市場的艱難處境。
稀土企業2011年業績狂飆的根源,是國家對稀土產業的宏觀調控。在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控制產能及出口配額的背景下,稀土產品價格出現暴漲,到2011年7月稀土氧化物產品價格達到頂峰,漲幅均在5倍以上,部分產品售價的漲幅甚至超過10倍。
隨著稀土企業業績“一飛沖天”,以及二級市場對稀土題材的熱捧,加之地方政府整合稀土產業的思路,稀土行業部分龍頭企業萌生了上市沖動。如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江西省,曾欲組織贛州稀土企業集體IPO。去年3月中旬,有關贛州稀土借殼的傳聞在資本市場傳開,短短兩周內“緋聞”對象多達10家以上,西南藥業、ST昌九、新都酒店等公司為此紛紛發公告否認。此后,又有消息稱,贛州稀土擬IPO上市。
但是,“雷聲大,雨點小”。現實情況是,自去年至今,尚無稀土企業通過IPO登陸資本市場。
盡管證監會今年2月披露的擬IPO企業名單中確有兩家稀土公司現身,但贛州虔東稀土集團處于“落實反饋意見中”,甘肅稀土則被終止審查。此后,虔東稀土又轉入“中止審查”狀態。
而就在虔東稀土、甘肅稀土兩家公司IPO遇挫之時,另有兩家公司“暗度陳倉”,分別是贛州晨光稀土,以及贛州稀土。他們的身影均先后出現在S*ST天發、以及*ST宏盛的重組公告中,這意味著,這兩公司或也均已放棄IPO改道借殼上市。
“業績大幅下滑應該是稀土企業放棄IPO的最重要因素。”投行人士表示。從基本面看,在去年7月“見頂”之后,稀土產品價格進入了下降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港上市的中國稀土已發布預虧公告。公司7月27日宣布,預計上半年業績將顯著下降,將會出現虧損。而2011年上半年,中國稀土實現凈利潤為3.12億港元,同比大增4.1倍。中國稀土或成為今年稀土行業的境況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