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姜蘭)提起戰仁山師傅,江蘇油田試采一廠油管修復站的員工無一不豎起大拇指,就連業務關聯單位的員工也不例外。瞧,8月16日一大早老戰一如既往走進了油管修復站的大門。
“戰師傅,您都退休了,還這么準時呢。”質檢員田康琴樂呵呵地迎上來。
“是啊,今天天熱,有好幾口井收油管桿,要趕早落實。”戰師傅拍了拍小田的肩膀笑呵呵地說,“小田,你這崗位是最后一道關口,一定要把好質量關啊,這可關乎油田的效益呢。”
一大早就遇到老戰,大家已經不感覺奇怪,尤其是對于油管質檢員而言。因為,老戰一有時間就到油管修復站的輸送現場轉悠,問問質檢員們的工作,看看油管的修復質量,還時不時提些建議。
“您老放心,‘革命傳統’我們不會丟。而且啊……”平常愛開玩笑的小田故作神秘道賣起了關子。
“而且什么呀?”戰師傅來了興趣。
“而且呢,就是我們一定把老班長的工作作風和工作精神發揚光大。”小田樂呵呵地說道。
“呵呵,你這個小田,認真干,好好檢查!”戰師傅指了指管架上的油管,“可不能‘蒙混過關’啊。”
看著老戰臉上的堅毅神情,寫著滿滿的期許。在這個老兵的心里,這一根根油管儼然是賦予了生命,它們不僅僅是冰冷的油管,而且即將走上原油生產主戰場的熱血戰士。
老戰退休后,業務關聯單位的負責人多次登門,希望老戰能發揮余熱,多帶帶年輕人。于是,剛剛離開“甲方”崗位的老戰,義不容辭地又扮演起了“乙方”的角色,義務當起了回收油管的現場監督員。
他一車一車地清點,在認真核對回收管桿數據的同時,還對不同規格型號的管桿進行分類擺放,做到不放錯一根管,不落掉一根桿,確保數據無偏差,擺放有標準。
戰仁山,就是這么一個老兵,即使離開了石油大軍的大隊伍,還繼續發揮著他的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