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徐杰)“抽油桿防噴器”、“入井液地面過濾裝置”、“電潛泵復合打撈工具”、“H型排管固定器”……在這一個個技術創新的背后,會出現同一個名字——勝利東辛特種作業項目部作業31隊隊長張文玉——一個在創新道路上不斷奮進的作業人。
中國有句古語叫“大器晚成”,這個詞放在張文玉身上恰如其分。也正是由于2009年的一次小創新,讓當時已經年到38歲的張文玉從此走上了技術創新之路。2009年冬天,一次跟班上井時,張文玉無意間發現平時用來裝油的油桶,大多都用棉紗塞住出油嘴。這樣的方式,不光在加油時,對油料的流量難以控制,還容易使散落的棉穗進入油料,給作業設備帶來不必要的損害。面對這個已經在作業隊中服役了十多年油桶,張文玉第一次產生了改一改的想法。可是,如何既能保證油料質量,又可輕松控制其流量,成為了張文玉接下來最為頭疼的問題。一次洗手中,無意打開的水龍頭,讓張文玉靈光一現,在油嘴上加一個閥門,不就什么都解決了。這個無心插柳之作,在被項目部全面推廣應用的同時,也一下子點燃了張文玉創新的熱情,從此他的技術創新之旅也正式開始了。
在隨后的日子中,“電潛泵復合打撈工具”、“抽油桿防噴器”等新型工具先后在張文玉的手中研發成功,其中“抽油桿防噴器”獲得了2011年采油廠QC成果一等獎的好成績。
面對不斷取得的好成績,張文玉并沒有有所驕傲,反倒是創新的興趣更濃了。2012年初,在一次和其他作業隊干部的交談中,張文玉發現入井液堵鉆,已經成為了各個作業隊最為頭疼的問題。因為那細小的水眼,只需要半把沙子,就可將其堵的嚴嚴實實。這樣一來,作業工人一天的工作量不但化為了泡影,更是增加了不必要的工序返工。為了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張文玉走訪了許多老師傅,可是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不太好辦。可張文玉偏偏不信這個邪,他堅信一定會有一種方案可以破解這一難題。于是,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扒資料、查信息成為了張文玉生活的全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次翻閱書籍的過程中,張文玉發現,自來水過濾器具有除去水中雜質的功能,如果能在入井液與井口之間加一個過濾裝置的話,勢必會減少堵鉆事故發生。這一設想讓張文玉初步明確了設計方向,也使他又過起了“施工現場、辦公室、工具房”三點一線式的生活。正是憑借著這種永不服輸的韌性,一個由繞絲篩管、扶正器、絲堵、139.7毫米套管組成的《入井液地面過濾裝置》,終于在張文玉的手中孕育而生。此裝置一經問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益,受到了一線崗位工人的一致稱贊,此成果獲得了2012年采油廠“五小成果”二等獎。
隨著知識的豐富和經驗的積累,張文玉眼里的“問題”越來越多,似乎一切都有改進的空間。今年6月,張文玉注意到平時捆綁油管橋的毛頭繩中細毛,時常在不輕易間進入井內,竟成了油井返修的主要殺手。如何取代毛頭繩,避免這種不安全因素的發生,成為了張文玉又一個急于攻破的難題。白天,張文玉只能利用工作間隙思考。中午在食堂吃飯,他常常是一手拿筷子,一手拿鋼筆,想得出神的時候好幾次把鋼筆錯當成筷子戳到菜里。但張文玉顧不上這些,他把想法隨時記錄在小紙片上,晚上回家整理、翻閱書籍,設計草圖,第二天天不亮就爬起來,趕到隊上加工工具。正是張文玉這種不服輸的勁頭,一個由廢舊的直徑38、直徑50、直徑62油管焊接而成的《H型排管固定器》,終于在張文玉的手中研制成功。該裝置的出現,在使毛頭繩捆綁油管橫擔成為了歷史的同時,也標志著張文玉的技術創新由此前一年一項的平穩起步,正式進入了一年多項的高速時代。
執著地探求,全心地投入,張文玉用智慧和汗水,在一個個技術創新的背后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同時也連續多年被授予采油廠文明建設先進個人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