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之后,國內各大礦業機構如中國鋁業、五礦集團加快了對國外礦業資源的收購。但是根據清科集團的研究報告,由于礦業儲量的信息相對不確定性,對跨國并購海外礦業造成了一定的風險。
因此,作為礦業采掘最上游的勘探類企業,此時就顯示出了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比起采掘機械裝備、礦業資源等環節的投資熱潮,勘探環節的投資很少出現在投資者視野之中。
實際上,作為整個采掘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勘探的價值往往被掩蓋在礦企的開采、冶煉等生產經營活動之下。根據年報,2011年末紫金礦業、西部礦業探勘開發成本的賬面價值分別為11.71億元和11.82億元。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似乎對勘探的投資只是部分大型企業所擁有的權力。
早在2010年,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就表示,國家多方面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礦業開發領域。實際上,有一定技術門檻的勘探投資早已成為資本追逐的一個熱門行業。不過,勘探類企業能夠為投資者帶來怎樣的回報?沒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是單純做勘探的,那么投資者如何實現有效的退出呢?
礦業資本試水海外
“缺少資金特別體現在西方礦業的發展模式里,勘探過程中探礦與融資是交替進行的。這其中就表現在通過一些資金的投入發現了一些礦的情況,資源被發現后,價值有所體現,再融資的時候,就會有個溢價的空間,這樣投資者可以給它不停的增資?!币晃坏V業領域的專業人士對《英才》記者表示。
然而,如果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這個模式就無法發展下去了。相關機構對多倫多證券創業交易所(TSXVenture)的1385家勘探類上市公司進行綜合分析,發現過去兩年,這些勘探公司的股價普遍下降了40%左右。自去年下半年,國外眾多小型勘探公司融資的難度加大,迫使他們需要尋找更多的風險投資。
西方礦業自身的發展模式給了中國企業一些機會。在一些中國企業大舉進行海外并購的同時,一些國內礦業投資基金也游向了海外,去抓估值低點。
“全球經濟形勢不好導致勘探類公司的股價下挫,這樣我們投資的門檻也就降低了。由于他們缺少資金去做進一步的探勘工作,這便給了我們一個合作的基礎?!鼻逅{金融集團投資經理楊光告訴《英才》記者。
原來國外的勘探類公司是到西方市場融資,不需要與中國人合作,但現在,他們對中國人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楊光說,“大家都認為當經濟回暖時,中國可能再次拉動礦品的需求,現在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的一些上市公司,更愿意與中國的公司合作,更早的與中國概念相結合起來,當市場回暖的時候,他們的市場表現可能更好”。
據悉,目前國內僅有中科招商、上海永宣等為數不多的幾家投資機構涉足礦業。而與礦業相關的幾只基金也已開啟,如九鼎的礦業基金、清藍礦業的藍海礦業投資基金。
九鼎礦業基金覆蓋了礦業的全產業鏈,注重礦山開采、冶煉、設計、機械制造和技術服務等整個產業鏈上成熟的生產企業;而藍海礦業投資基金,是一只海外商業性勘查基金,注重于礦業勘查投資。
據了解,清藍金融集團所發起的藍海礦業投資預計要募集5億人民幣基金。而參與此次募資的主體中不乏原本在國內從事礦業生產活動的民間資本。
“國內一直在提資源整合,還有就是勘探證轉采,不僅民營經濟會遇到這個問題,一些國企也會遇到這個問題,只要資源整合,不讓你做了,什么事情都沒法辦?!鼻笆鰳I內人士表示。在礦產資源日益稀缺和優勢資源卻屢屢賤賣的背景下,國家和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礦產資源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其中,2008年的山西煤炭整合,之后的稀土行業整合,再到國土資源部公布涉及鎢、銻、鉬、錫等品種的78個礦產資源開發整合重點掛牌督辦礦區名單等。
礦業資源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民間投資的熱情,而那些資源豐富或者政策更為透明,且投入資金相對較小的國外勘探類項目讓國內的民資找到了投資出路。
除此之外,2011年有色金屬價格上漲也帶動探勘投資上升。據悉,去年全球有色金屬勘探投資總額為182億美元,比2010年猛增50%。吸引探勘投資前三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加拿大、非洲與澳大利亞。
不確定就是高風險
“做勘探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確定性。鉆機打下去,很高的成本,但未必能打到礦,結果的不確定性很高?!遍L城證券分析師王建虎對《英才》記者表示。
“因為風險高所以要求回報率也就高。”楊光告訴《英才》記者,清藍投資的是早期探勘類項目,每個項目的回報率大約在5-10倍,單個項目的年均內部收益率都是70%,“我們希望基金綜合的平均每年回報率達到40%以上?!?/p>
由于勘探類的規模企業無法達到上市標準,我國境內還沒有一個單純做勘探類的上市公司。這也意味如果投資勘探類的企業無法在境內通過IPO來實現退出。
“在國外,企業有勘探權就可以上市了。而在國內,企業要上市則必須要達到現金流、凈利潤等標準”,楊光表示,“如果企業做的好,我們也可以幫助它到香港上市?!?/p>
此外,一些基金采用了更為靈活的方式,保證自己的退出渠道。比如,與大型礦業開采企業合作。國內的勘探投資有著諸多的約束和限制,因此,海外市場就成了投資機構關注的焦點領域。
據了解,2011年在西非、南美以及墨西哥等地,鉆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一些來自中國的投資人在投入時,避免了完全或絕對控股模式。據了解,國際化礦業公司的股權相對分散,超過20%以上就已經是很大的股東了。
“我們需要和國外當地組成一個很大型的團隊,完全或絕對控股對于其他利益方會有一個排斥的效果?!睏罟獗硎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