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敏)梅波獲得的榮譽很多,“先進工作者”、“技術能手”、“青年標兵”、“‘煉塔杯’技術比武冠軍”等,具體有多少個“尊位”和“頭銜”,他已經記不清楚了,有部分“紅本本”還被他一不小心遺失了。
“我從小喜歡拆裝玩具,所以手就不得閑。上大學的時候對儀表產生了興趣。運氣挺不錯,讀了計量專業就被分配到相關單位工作。”講述起成長之路,梅波十分直率地說,“就是運氣好,做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所以相對來說還比較順利吧,實在沒留下太多的可圈可點的印記。”梅波狡黠地笑,“看來,你們要失望而歸了。”
“雖然‘紅本本’沒了,但檔案還在,梅班長你要配合。”記者拿起照相機,攝像機。“好吧,你們別拍,我還是如實‘供述’。”梅波順帶幽默了一下,“主要鄙人長得不夠帥,可惜了鏡頭。”“性情中人,梅大班長,肯招了,你們不簡單。”旁邊的同事們打趣道。
成長太順利,不是好事, 成長太不順利,才是好事。梅大班長的理論果然不一般。2005年,梅波第一次參加“煉塔杯”技術比武,初次出征,他作了非常充分的準備,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成了賽場上的一匹“黑馬”。
可惜韁一脫,黑馬變成了野馬,被撞得頭破血流。梅班長說話善用形象生動的比喻。2007年,頂著光環參賽,他身上的壓力大了很多,上屆比賽第二名,本屆比賽當然應該就是第一了,一般人都是這個思維定勢。但結果很悲催,他早早就被淘汰出局了,連決賽都沒進入。從“黑馬”到大爆冷門,讓梅波很受打擊,自信心跌入低谷。“想著想著,還真想好好哭一場,那時候還比較年輕……”梅波笑著說,“挺不好意思的,看見領導和師傅們只想拼命地躲啊。”
2009年,梅波下了很大的決心,他甚至把“只許成功 ,不許失敗”的字樣寫在復習資料的扉頁。晦澀枯燥的理論知識要記熟背牢,繁瑣單調的技術動作要練得連貫規范,不是一日之功,梅波在兩年漫長的等待中磨煉著自己。
老天還是向著有心人的,十一屆技術比武,梅波終于抬起頭來登上了冠軍的領獎臺。“心里敞亮多了,兩年啊,傷不起。不過經過那一次,我對成功和失敗領悟了很多,心態好才是最重要的。”梅波笑了,眼睛彎彎的。
最讓梅波引以為豪的事,是他“徒手”搞定了一臺美國原裝控制儀。因為操作界面全是英語,這個活兒成了燙手的山芋,讓喜歡搗鼓儀表的梅波撿了個“表現機會”。他先找來大把英語資料,攻克了語言障礙,然后仔細研究了設備的整體運行情況,發現一個備用機組一直被閑置著,于是他就大膽將組件裝入控制儀并進行改造。經過3個月的反復調試后,設備成功地運轉起來了。“一不小心,我又爆紅了一把。”梅波小小陶醉了一下。
其實最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梅班長在今年6月第三期青工政治輪訓班時帶領三組成員,發出倡議為血病患者羅曼捐款的情景。他高舉手中的倡議書,珠淚滾滾地念著,“在我們的身邊,有一個年輕的生命正在與病魔頑強的抗爭,兄弟姐妹們,請伸出手來幫一把我們的骨肉同胞,為他撐一把傘,扶他重返艷陽之下……”念到一半,哽咽得沒了聲音。詞句中的情真意切,讓在場的學員無不動容,大家在他的感召下紛紛走向募捐箱……共募集到愛心款11618元。
提起這件事,梅波的言語有些“閃爍”,“我還真沒做什么,是我們三組學員一起發動的,主要是海峰輔導員在牽頭。其實大家都有幫他的想法,只不過沒有組織,不知道該怎么捐款而已。”
采訪完畢,記者給梅班長定制了一個“紅本”:至情至善的好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