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盧曉莉 胡財峰)劉小鎖是中原油田油氣儲運管理處新疆集輸項目部一名普通的集輸工,現(xiàn)年36歲。提起他,工友們的話匣子便合不上了。那小子!有絕活啊!養(yǎng)一群“葫蘆娃”,還帶了個“小戲娃”。
走近劉小鎖,我們體驗到了他別樣的精彩生活。
在新疆:小鎖用情與“葫蘆娃”同伴
2009年3月,劉小鎖到新疆市場工作,最初遠離家人來到新疆上班的日子是孤寂的,小鎖通過打籃球來打發(fā)自己的8小時外生活。一日,小鎖無意間發(fā)現(xiàn)工友的宿舍內(nèi)擺放著一個葫蘆描繪的臉譜,斑斕的色彩讓他眼前一亮,一個小小的葫蘆竟然能如此讓人賞心悅目!從此,小鎖開始了自己的“葫蘆情緣”。
最初,小鎖從集市上買來葫蘆,憑著自己的第一感覺開始下料、打磨、涂鴉、著色,一周下來,一個葫蘆“稻草人”終于成形。工友們或揚或抑的點評讓小鎖興奮不已,想不到自己也能行!
從此,在新疆的公休時間里,陪伴小鎖的便多了各種各樣用葫蘆制造的小玩意。
初涉雕刻,缺乏專業(yè)知識,小鎖開始向書本討教、向電腦借鑒、向濮陽市葫蘆雕刻協(xié)會取經(jīng)。
遠離集市,缺乏原材料,小鎖開始自行開荒種葫蘆。翻土、買種子、澆水、施肥,他像呵護嬰兒一樣付出自己的汗水,看著自己親手種下的葫蘆發(fā)芽、掛藤、開花、結(jié)果。小鎖每每都欣喜不已。在種植葫蘆的過程中,身邊的工友也被他的葫蘆棚吸引住了,大伙情不自禁地一同來幫著小鎖松土、除蟲、澆水。看著自己精心養(yǎng)護的葫蘆一點一點地長大,小鎖更是快樂不已。待到葫蘆成熟的季節(jié),60多個形態(tài)各異的葫蘆垂吊在藤葉之間,小鎖樂得嘴都合不上,親切地叫這些葫蘆為自己的“葫蘆娃”。
采摘下這些“葫蘆娃”,小鎖更是興奮不已。他把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葫蘆剖開后利用不同部位,重新組合為造型各異的葫蘆器物。在拼接組合的基礎(chǔ)上,他再進行打磨、雕刻、著色描繪,葫蘆雕成的“玉屏”、“京劇臉譜”、“風雪娃”、“大臉貓”把藝術(shù)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鎖已不滿足于葫蘆雕,他又開始嘗試著刻葫蘆,購來雕刻刀具,他又向自己發(fā)起了新一輪挑戰(zhàn),挑戰(zhàn)自己靜心時間的長短、下刀力度的掌控……功夫不負有心人,一雙粗糙皸裂的雙手終于換來一件件鏤空的“鳥語花香”、“牡丹林”等葫蘆作品。
廢寢忘食地坐在室內(nèi)與自己的葫蘆娃親密無間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但劉小鎖總是一聲不響地陶醉在其中,并從養(yǎng)葫蘆、雕葫蘆、刻葫蘆中體驗了一份無比的快樂和充實。特別是看到自己的“葫蘆娃”被工友們視為珍品爭搶而去時,劉小鎖早把自己的辛勞拋到九霄云外,得意之情無以言表。
在中原:劉小鎖用愛與“小戲娃”同樂
回到中原輪休的一個月里,小鎖更是忙得不亦樂乎。除了幫妻子攬下家務(wù),買菜做飯接送孩子外,小鎖也不忘武裝自己的頭腦和裝備,他馬不停蹄地去書店挑選繪畫、雕刻的書籍、刀具。在忙乎這些的同時,另一個嗜好也伴著劉小鎖一路歡樂不已——唱戲。行走途中,他忘形地陶醉在戲曲伴奏聲中,隨著伴奏情不自禁地拉開了唱腔,四歲的兒子優(yōu)優(yōu)也被爸爸感染著,手舞足蹈地跟著劉小鎖亮開了嗓門。爺倆忘我的唱腔和神情不時地引來路人驚異的眼神,但這些并不妨礙爺倆快樂的飛放,他們旁若無人地唱著、樂著。一次,劉小鎖拉著兒子的小手悠然自得地唱著《朝陽溝》走在測井小區(qū)家屬院內(nèi),就在父子倆要進入樓棟回家時,一位一直尾隨在身后的大媽忍不住拉住了劉小鎖的衣服:“小伙子,別上樓了!就在這唱完了再上去吧……”原來,爺倆遇到自己的“粉絲”了。還沒等劉小鎖回應(yīng),兒子優(yōu)優(yōu)倒是乖巧地應(yīng)下來,他仰起脖子對著劉小鎖“正經(jīng)”起來:“爸爸,咱給奶奶把戲唱完了再上樓吧!”劉小鎖被兒子逗樂了,一轉(zhuǎn)身將自己的唱腔提高了好幾個分貝,兒子優(yōu)優(yōu)旋即也憋足了勁、豎起了蘭花指,仿佛把自己融入到銀環(huán)角色的快樂之中。不一會,爺倆一曲酣暢淋漓的《朝陽溝》就將樓道四周散步的人吸引過來,大伙圍著劉小鎖爺倆贊不絕口。
逢年過節(jié),只要油氣儲運管理處或新疆項目部舉辦文藝演出,小鎖都會應(yīng)邀登臺來上一曲豫劇。朋友聚會席間,他的一段戲曲自然是大家愛品的一道“大菜”。質(zhì)樸的劉小鎖就是這樣忘我地唱著自己的“戲”。在劉小鎖的影響下,兒子優(yōu)優(yōu)成了幼兒園和小區(qū)的小戲娃。
妻子岳海云提起劉小鎖來更是想不透、還樂不夠。想不透丈夫能醉心地靜坐雕刻,也能陶醉地放聲高唱,樂不夠的是小鎖的“葫蘆娃”和小戲娃能讓他那么快樂、那么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