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宋巖偉)“我們采氣人有兩個家,一個家里有我們的父母、老婆和孩子;另一個家在工區,那里有我的兄弟姐妹”。這句簡短的臺詞在華北第一采氣廠“文藝下班組”活動中深深打動了每位觀眾的心,采氣一隊的員工自豪地說,我們“愛出風頭”的阿山根據真實的故事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最受員工喜歡了。
愛演出的“小導演”
在大牛地氣田,提起張亞峰也許只有幾個人知道,但是提起阿山導演,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采氣隊里連續6年的春晚都是他一個人頂梁籌備并導演的,特別是在今年的廠工會舉辦的春晚上,他一手導演的4個節目,都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由他自編自導自演的小品《回家過年》,更是引發了潮水般的掌聲,采氣一隊由此獲得總分第一,他為采氣一隊扛回了文化建設的一面紅旗。
其實了解阿山的人都知道,他表面詼諧內心細膩。那年的聯歡晚會散場后,已經是晚上11點了,在舞臺下小小的角落里,他靜靜地點燃著香煙卻并不吸一口,憂郁的眼神掃視著周遭,舞臺上似乎還有人影在晃動,那是他自己一個多月的留影。他在紙上草草地記錄著,“后臺協調沒搞好、節目串聯較差、音響設備跟不上節奏……”。這個非專業導演,用一點一滴的實踐經驗履行好自己職責。
為了在春節期間搞好隊伍的文娛活動,阿三連續4年沒有回家過年。那年剛結婚沒幾天,新婚妻子到工區來探親,他也是一直忙著和大家一起忙著編排隊里的迎春晚會。“別看我們只是自娛自樂地搞些節目,大家其實可盼望著看我們的演出了”。忙著把隊上的晚會搞完,才帶上新婚的妻子風塵仆仆地擠火車趕在除夕夜里回家。當他坐在熱乎乎的坑頭上吃媽媽端上的餃子時,淚水在眼眶里轉了幾圈,他知道那是幸福的眼淚。他跟媳婦說,“看著爸媽,卻想起遠在工區堅守崗位的兄弟”。
廠工會每季的“文藝下班組”活動中,阿山都是骨干演員,從節目的選擇、編排到演出,都一絲不茍地去執行,還根據不同的班組編排出不同的串聯詞,并把身邊的一些故事改編成小品或相聲。這樣接地氣的演出怎么能不受一線員工的喜歡呢?
愛鉆研的技術能手
大家都知道張亞峰愛鼓搗事,遇到難題,他自己可以不吃不喝,直到把問題解決掉。
站上有口水淹井,隊上的技術員們已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有救活,張亞峰不甘心,“不能就這樣看著不產氣”他說,“看著這口老井,就像自己深愛的孩子在無助地哭泣”。為了能使這口水淹井成功復產,他每天都在站場流程區、站外放空區、井口三個地方奔波。將氣井流量導入計量罐,不斷地觀察流量壓力的變化;不停地實驗優化著降壓帶液的時間。7天后,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口被判了“死緩”的水淹井終于被他救活了。
張亞峰不僅憑自己的工作技能獲得“崗位技術能手”的榮譽,而且還工作中提出一些小改造小創新。他看到注醇球閥的閥桿經常滲漏,就提出了一個解決的巧妙辦法,由此還獲得由廠長獎勵基金頒發的革新獎。
這個機修工出身的采氣工憑借著不服輸的勁頭,自己鉆研著寫了幾篇技術論文,竟然都在全廠推而廣之。
愛逞能的集氣站長
張亞峰遇事愛“逞能”,別的班組工作得10分,但在他的班組里總想得12分。遇到別的集氣站長說他“逞能”時,他總笑笑說,“誰讓我們班組獲得過‘中央企業紅旗班組’的稱號呢,不好好干對不起這份榮譽”。
2012年9月,為發現、挖掘、宣傳在鄂爾多斯油氣增儲上產大會戰中涌現的精彩、感人的人物和事跡,華北局工會和新聞中心聯合舉辦了“感動青春,助力會戰”微電影、微圖片大賽。張亞峰看到通知之后,主動找到隊領導,要求自己也參加拍攝一部反映隊伍成長歷程的微電影。
他完全是用自己的業余時間來查資料,但看到采氣一隊成立幾年以來所獲得的榮譽時,“熱血沸騰,真怕自己搞糟蹋了”。
看別人拍電影,似乎就是手持攝像機隨便拍拍,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對于這個門外漢來說,真的不易。從前期素材的拍攝到后期的編輯,可真是讓他吃盡了苦頭,“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擺弄好的東西”。加字幕、配音樂、配錄音,這些從沒有搞過的事,就像幾座大山橫在他的眼前,沒有人可以請教,只能從網上百度,一遍一遍地摸索著、重復著,直到凌晨四點才完成。
很多人看了這部《光輝歷程》的微電影后,有的人直搖頭,畫面不漂亮,音效也不震撼。但知道是由沒有一點影視制作經驗的集氣站長制作出來的后,大家都豎起大拇指,不是為這部微電影,是為敢挑戰愿鉆研的精神鼓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