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背景
在12月6日舉行的2012中國國際煤化工發展論壇上,國家能源局表示,我國煤化工產業的煤炭轉化效率還有待提高,煤化工產品應當往高端方向發展。近日,《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及《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政策》的編制工作基本完成,有關部門達成共識,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發布。預計“十二五”期間,煤化工產業總體將處于理性發展階段,通過示范項目建設,探索和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并實現產業化。
主力炒作契機
我國“富煤少油缺氣”的能源結構決定了發展煤化工行業將是長期趨勢,石油與煤炭價格的分化則提升了新型煤化工項目的經濟性。隨著政策對煤化工項目限制的逐漸緩解,煤化工投資快速增長,各地投資熱情高漲。據各產煤大省“十二五”規劃和發改委統計,目前各地上報煤化工項目達104個,總投資超過2萬億元。另外,根據能源局《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預計未來內蒙古、新疆等11個省區15個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將獲準,總投資超過7000億元,其中涉及煤制油、氣和烯烴的投資額或超6000億元。
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煤制烯烴可作為我國實現“以煤代油”能源戰略,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煤炭儲量世界第一,通過煤制烯烴技術將煤炭資源轉化為烯烴產品,不乏為解決我國石油資源缺乏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際油價高位震蕩,并帶動下游化工產品價格上漲,而國內煤炭價格處于相對低位。在這種情況下,用煤替代石油生產相應的化工產品,具有較強的經濟競爭力。煤制烯烴技術目前較為成熟,技術工業化生產的成熟性和可靠性已得到驗證,未來大規模推廣值得期待。
持續性分析
2011年,我國合成氨、甲醇、電石和焦炭等傳統煤化工產品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但產業結構較為落后,現有煤化工項目規劃同質化現象嚴重,以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為代表的現代煤化工產品則存在較大供需缺口,市場空間廣闊。在我國煤礦資源豐富、國際石油長期看漲的大背景下,發展現代煤化工,實現煤炭對石油的部分替代,是我國能源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煤化工行業要重點突破的關鍵技術包括新型煤氣化及合成氣凈化技術,新型催化技術,重大裝備和關鍵設備研制(大型合成反應器、專用泵、閥、儀器儀表)等。預計到2015年,我國基本掌握20-30萬噸煤制乙二醇、180萬噸煤制甲醇等大規模成套技術、具備項目設計建設和關鍵裝備制造能力。當前煤化工產業鏈前期最大受益者是核心設備廠商,預計“十二五”期間行業設備投資近4000億元,大型壓力容器和空分設備市場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