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3月22日,綠色生物煉制產業發展論壇在澳門舉行。來自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相關企業的代表圍繞“生物化工發展前瞻”這一主題,就生物化工和生物能源的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進行交流,共同探尋一條適合中國石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潤生在論壇上表示,生物煉制產業的發展,不僅為化學工業開辟了新的生產路線,而且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生物煉制將逐步成為又一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環境保護部應急中心副處長李丹指出,當前,制約化學工業綠色發展的瓶頸是資源環境問題。積極有序地發展生物能源與生物化工對于替代化石能源、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大力發展生物能源與生物化工產業,同時加強化學品環境管理、防控傳統化工企業環境風險已經成為“十二五”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華大學教授、中美生物燃料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十中也表示,前段時間大面積的嚴重霧霾天氣已經對大量傳統化石能源的使用發出警示,大力發展生物燃料將成為破解能源緊張僵局和空氣污染危機的有效措施。
李潤生表示,2012年出臺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和《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中國生物質能利用量相當于替代化石能源5000萬噸標準煤。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生物煉制產業有了長足進步,多項產品產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與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生物煉制產業起步晚、規模小,面臨著原料供應緊缺、核心技術亟待突破、政策法規有待完善等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因此,要發展生物煉制,還需付出艱辛的努力。
第一,要加強科技創新,攻克關鍵技術。生物煉制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大型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密切協作,合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生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競爭力的創新產品。
第二,要堅持“非糧路線”,促進原料和產品多元化。針對我國非糧生物質原料地域差異大、分布散、規模化程度低的問題,要始終堅持“非糧路線”,促進原料和產品多元化,延伸產品鏈,努力提高生物煉制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第三,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行業標準規范。堅持政府支持生物能源發展的政策,逐步構建生物煉制產業的技術標準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技術支撐。
第四,要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要用全球視野和國際眼光發展生物煉制產業,積極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發展經驗,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