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連續10年快速增長,尤其2009~2011年年均20.2%的高速增長后,2012年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乏力、國內信貸收緊、部分大宗農產品出口受阻、種植面積減少等因素影響,我國農膜行業的高增長出現了急剎車。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農膜專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農膜產銷量比上年僅增長7.74%,回落了6.75個百分點,近九成農膜企業在虧損線上苦苦掙扎。2013年3月,隨著全國春耕生產由南向北展開,化肥、農藥、種子、農機具等農資市場均逐漸變暖,唯獨農膜市場再次遭遇“倒春寒”,使相關企業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圖為四川省華鎣市陽和鎮泰豐農機農藝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正在給剛播種的水稻種子及時覆蓋保溫農膜。(CFP供圖)
可以看到,近兩年,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了穩定增長,但農膜需求增速卻明顯下滑。這是否意味著:我國農膜行業發展黃金期已經終結,成為了明日黃花?
“當然不是。相反,從統計結果看,近兩年,恰是我國農膜行業結構調整步子最大的兩年,具體表現在:行業開始由盲目發展到理性發展、從無序發展到有序推進,從追求速度到追求質量。如果這種勢頭能夠持續,農膜行業將會在陣痛過后,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談及行業發展的減速與增長,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農膜專委會秘書長劉敏這樣對記者說。
減
結構優化增強競爭力
劉敏對農膜行業的信心來自以下三點:
一是農膜行業集中度明顯改觀。目前,我國農膜生產企業約1000家。其中,年產量萬噸以上的大型骨干企業有35家,其產量占全國規模以上農膜企業總產量的50%,占全國農膜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最大農膜企業的年產量超過7萬噸,具有一定的區域影響力;年產量0.3萬~1萬噸的大中型企業近百家,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近三成。也就是說,目前國內60%以上的農膜產量集中在前130家大中型企業手中,其余870家小微型企業,雖然企業數量占比高達87%,但市場份額卻不足40%。
前期陰冷多霧的天氣加劇了菌蟲害,圖為菜農正在春棚內對萵筍噴施殺菌劑。(本報記者 陳繼軍 攝)
與2010年相比,大中型企業產量所占份額增加了10%個百分點。雖然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農膜行業的集中度還有較大差距,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淘汰落后產能步伐的加快,我國農膜行業集中度還將進一步提高,行業發展的“正能量”正在聚集。
二是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我國功能性農膜的生產比發達國家晚了近30年,總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近幾年,在國家大力支持和企業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膜生產技術、產品質量、能耗水平均有明顯提高。尤其是功能性農膜的生產技術有了長足進步,某些方面甚至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比如:功能性棚膜的薄型化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功能性流滴膜檢測方法屬于世界首創;轉光膜在研發、應用、檢測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并駕齊驅;干法涂布膜打破了國外壟斷并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國產三層復合寬幅吹膜機組已經能夠生產12~20米寬度的高檔功能性棚膜;湖南師范大學發光材料研究室開發的單基雙能稀土轉光劑,其光轉換效果更是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北京華盾塑料公司開發的高光能棚膜具有激發光譜和發射光譜較寬的特點,能明顯促進作物成熟,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三是產品結構更加優化。目前,我國中高檔功能膜的比重已占到棚膜總量的50%左右。其中,PE流滴耐老化膜和EVA類農膜占比超過30%,單一耐老化功能膜占比近20%。與2010年相比,高檔農膜增長了1倍多,中檔農膜增長7個百分點,低檔農膜萎縮了10%。隨著農民購買力以及對功能膜認知水平的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中檔功能膜的需求量仍將進一步提高,低端農膜產銷量將持續減少,農膜行業的盈利能力將穩步提升。
隨著天氣變暖,農膜的使用逐漸減少。圖為菜農穆大爺一家正揭去大棚上覆蓋的草甸。(本報記者 陳繼軍 攝)
“《農膜行業‘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是:到2015年,我國中高檔功能膜市場份額應超過50%,普通棚膜的份額要低于50%。現在看來,這一目標已經提前實現。預計到2015年,我國中高檔農膜所占比例有望超過60%。行業集中度和技術水平以及產品附加值等方面都將有明顯提高。”劉敏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說。
增
西部市場帶來新商機
“在中東部地區農膜增長放緩、步入穩健發展期后,西部地區對農膜需求量的增長值得關注和期待。甚至可以斷言,西部地區將成為今后農膜行業增長的新引擎。”天津市塑料集團第二制品廠銷售公司副總經理趙陽對記者說。
他向記者介紹說,西部地區冬季時間長、年平均氣溫低,普遍干旱少雨的自然條件為具有保溫、增產、提質功能的農膜的推廣使用提供了條件。此前由于當地農民購買力差、人均耕地少影響了農膜的使用,但近幾年,隨著農副產品價格的上漲,農民看到覆膜種植也有錢可賺,使用農膜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加之國家允許土地有序流轉、鼓勵土地集約經營、鼓勵種植大戶等一系列政策出臺,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膜使用成本,加快了農膜的推廣進程。
趙陽的話在記者隨后的調查中得到證實。
以甘肅省為例,為確保旱地作物豐收,改變農民靠天吃飯的現狀,2007年,甘肅省開始推廣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旱作農業技術,給農民每畝地27元補貼,鼓勵農民使用農膜。結果,當年覆膜作物平均畝產即增加40%,不僅大大提高了農民使用農膜的積極性,也堅定了政府推廣設施農業的信心。統計顯示:僅2007年至2011年,甘肅省政府采購農膜量就達47050噸。2012年,甘肅省對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技術推廣的補貼資金高達2.8億元,相當于2007年的28倍,全省農膜覆蓋面積猛增至1500萬畝,全年農膜總消費量超過9萬噸。根據規劃,2013年,省政府招標采購農膜量將達2萬噸,將年降雨250~550毫米的慶陽、平涼、天水、定西、白銀、蘭州、臨夏、武威8市州29個縣區全部納入農業部確定的1000萬畝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技術示范區,從而使全省農膜覆蓋面積進一步增至1800萬畝,農膜需求量將因此再增加1.5萬~2萬噸。
另外,寧夏近幾年由于大力推廣以覆膜西瓜為主的保墑節水覆蓋種植技術,全區地膜覆蓋種植面積已超過120萬畝;陜西榆林因支持農民使用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僅靖邊、定邊兩縣的地膜覆蓋面積就雙雙突破100萬畝;在政府幫助和種棉收益提高刺激下,新疆覆膜棉花種植面積更由2005年的1736萬畝,直線攀升至目前的2300萬畝以上;內蒙古自治區通過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支持覆膜種植,全區地膜覆蓋播種面積現已超過8200萬畝;就連耕地較少的青海省,也開始在其東北部適宜種植特色農作物的地區大力推廣農膜覆蓋種植。
不僅西北部地區市場搶眼,西南部地區的農膜需求增長也同樣喜人。
記者了解到,為抗擊頻繁出現的干旱天氣,2008年至2012年,云南省玉米、馬鈴薯等主要旱糧作物覆膜種植面積年均增長200萬畝,現已增至1550余萬畝;廣西柳城、防城港等地也在大力推廣甘蔗地膜覆蓋種植;貴州省則以推廣水稻地膜覆蓋栽培為主……
“雖然西部地區農膜產銷量不大,但增長潛力巨大,將成為今后農膜企業角逐的重心。”趙陽說。
發展
政策扶持暫時不能少
雖然農膜行業近幾年在調結構、轉方式方面成績突出,但劉敏也向記者坦言:行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不少,若無政策扶持,行業健康發展將步履艱難。
首先,我國農膜行業集中度雖然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與國外農膜強國動輒5~7家企業產量就能占到行業總產量一半相比,顯然國內的行業集中度明顯偏低。這意味著企業掌控市場的能力差,容易引發市場無序過度競爭,導致行業利潤微薄。
其次,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作為支農產品的農膜,其企業長期微利甚至虧損經營,無力進行新產品開發。加上國家很少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膜行業技術創新,導致我國農膜行業技術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再次是產品結構仍需改進。“十一五”以來,我國農膜結構有所優化,高中檔棚膜占比有所提高。但壽命在3年以上的功能性棚膜、專用膜、性價比較高的降解地膜等高端產品僅占5%,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而這也與農民對高檔功能膜、專用膜的強勁需求形成了反差。
為此,劉敏提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給予農膜行業與化肥等支農產品同等優惠政策,降低行業運營成本。目前,我國化肥在生產用電、鐵路運輸、淡季倉儲等方面,都享有較多的優惠政策;農機具、良種、新型環保藥劑購買時也有補貼,唯獨農膜未得到上述優惠。應盡快調整相關政策,給予農膜“同等待遇”。
第二,適度降低農膜原料進口關稅。目前農膜原料進口關稅為6.5%,明顯偏高,建議適當減免農膜專用料進口關稅,并引導國內石化企業積極開發農膜專用料,緩解農膜專用料國內供應不足、價格居高不下,制約我國高檔農膜發展的難題。
第三,加大對新產品研發與設備更新的改造支持。創新是破解我國農膜行業技術落后、結構性矛盾突出、產能過剩的利器。但積弱積貧的農膜行業,目前不僅缺乏創新資金,甚至連企業正常運營的流動資金也捉襟見肘。希望國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開發功能性長壽膜、專用膜、性價比較高的降解地膜等高端農膜生產技術與工藝配方,通過輸血與造血并舉的辦法,幫助農膜企業擺脫困境,提高行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
最后,要嚴格執法,營造健康市場環境。2009年,工信部頒布《農用薄膜行業準入條件》,對新建、改擴建農膜項目的土地供應、環境影響、能耗水平、安全評價等做了明確規定,但并未得到真正落實,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有增無減,產能過剩與壓價惡性競爭愈演愈烈,假冒偽劣產層出不窮,不僅嚴重擾亂了農膜市場秩序,損害了正規農膜企業的利益,也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希望有關部門能切實負起責任,嚴格執行《農用薄膜行業準入條件》,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打擊不法商販,創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讓更多優秀企業脫穎而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