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再向前走必然面臨諸多挑戰,只有靠科技創新才能攻克這些難關。我國農藥產品長期仿制外國品種,作為中國科技工作者,我們應該有雄心去創制符合中國國情的農藥。”前不久,在上海舉行的2013年農藥行業知識產權與保護高峰論壇上,年屆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正名先生發出了這樣的呼吁。
創新是永恒的主題,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農藥創新工作不但起步晚、基礎薄弱,還面臨如轉基因作物、害蟲抗藥性以及安全環保等一系列新的挑戰,企業的創新之路可謂步履艱難。農藥創新之路究竟該怎樣走,已經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個不容回避的命題。
選對品種:熱點農藥,安全環保
“中國農藥工業的整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根本原因是我國農藥研發落后。要從根本上調整產品結構,必須從加強農藥創制入手。”中國化工信息中心農藥技術經濟發展中心技術總監胡笑形說。
作為農藥界的老前輩,胡笑形認為,創新要選對品種。選擇的原則應該是在國際上具有相當市場的品種、銷售增長迅速的品種、有發展前途的品種和具有特殊用途或新作用機制的品種。她還建議企業應該多關注熱點農藥品種。所謂熱點農藥,就是那些市場已經成熟,全球年銷售額超過5億美元的農藥品種。
以除草劑為例,胡笑形建議企業可關注目前國內外都被看好的熱點品種,如除草劑草甘膦、麥草畏、2,4-滴膽堿胺鹽、草銨膦、精異丙甲草胺、甲基二磺隆、雙氟磺草胺等。據了解,這些品種中也不乏一些“老兵”,比如已經使用了幾十年的草甘膦、麥草畏、草銨膦等,但是其銷售額仍然出現兩位數的增長。“因此,企業一定要冷靜分析,特別是要看到,國外對這一品種的開發已經集中在它的衍生物上,包括酯鹽和有機胺鹽等,目前已經有13個產品,可以適用于不同作物、滿足不同需要。而且這3個除草劑都與成功開發的耐除草劑作物構成雜草防除的新解決方案,從而獲得新生。企業需要跟蹤、調查國外的技術進展,及時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這樣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胡笑形說。
在具體選擇品種的時候,胡笑形提醒企業,要采取“規避政策”、“自我保護”的發展方針。“我國2008~2011年草甘膦銷售從巔峰跌到谷底的教訓是非常慘痛的。除了政府、行業領導管理不力外,企業的盲目發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胡笑形如是說。
她告訴記者,世界上領先的6家跨國公司可以圍繞相同的課題進行研發,但不會去重復建設其他公司已經大量生產的熱點品種。規避實際上是保護自己。比如日本農藥公司1988年發現第一個雙酰胺類殺蟲劑氟蟲雙酰胺后,杜邦、拜耳、正先達等大公司并不是去重復建設氟蟲雙酰胺裝置,而是積極投入該領域的研發,最終創造出諸如氟蟲苯甲酰胺這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在草甘膦產品熱后,我國目前又出現了嘧菌酯熱。據了解,2013年3月11日前我國嘧菌酯原藥的登記已經達到了28家,除了先正達有限公司和美國默賽技術公司之外,其他26家均為國內企業,嘧菌酯的登記產品已經達到了32個。而早在2011年,我國的嘧菌酯原藥產能就已經達到了1500多噸,原藥生產企業超過10家。“我希望企業在選擇品種的時候能夠慎重一些,千萬不要走草甘膦的老路。”胡笑形說。
除了要選對品種,農藥企業還應充分考慮安全性與經濟性。中國化工信息中心通過分析2012年6家跨國公司在中國登記的40個農藥產品發現,在24個單劑產品中,包括了草甘膦等7個老品種,但是企業都為它們開發了新劑型,提高了環保水平。由此可見,不管選用新品種還是老品種,跨國巨頭都把安全環保放在第一位。
制定戰略:二次創新,校企合作
······
詳細內容請見特供資訊及決策大參考(ipa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