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隨著我國天然氣“黃金時代”的來臨,其相關配套建設與設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日前,從第十六屆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論壇上傳出呼聲,中國管網建設遠遠跟不上天然氣的快速發展,其未來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天然氣時代來臨
大力提高天然氣普及率無疑是治理目前中國十面“霾”伏的最佳方案之一。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與生產總量如今均位居全球第一,2012年全國消耗共36.2億噸標準煤,能源自給率約為92%。
但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張玉清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當前天然氣只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的5.4%,遠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主任張大偉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去年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比重約高達68%,天然氣所占比重嚴重偏低。
“天然氣是優質高效的低碳能源。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對調整我國能源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節能減排、治理當前大氣污染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張玉清說。
當前,我國常規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52萬億立方米,最終可采資源量為32萬億立方米。
國家統計局發布統計公報顯示,2002年我國天然氣產量約270億立方米,2012年產量為1072億立方米,年均增長44.3%;2002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245億立方米,2012年消費量已達1427億立方米,年增長16%。
預計到2015年,中國天然氣消費規模將達2300億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將由5.4%提高至7.5%左右,到2020年該比例將達到10%。
在中國隨著全球正快速進入天然氣時代之際,張大偉認為,未來20年全球能源結構中石油比重將持續下降、煤炭比重則緩慢下降,而天然氣比重將持續上升,“天然氣、石油與煤炭將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與非常規天然氣儲量相比,如今常規天然氣儲量只是“冰山一角”。張大偉說:“非常規油氣是人類利用能源的必然選擇,我認為全球非常規與常規資源比例大約為8比1,非常規油氣在未來油氣供應中的比例會顯著上升。”
管道少成瓶頸
張大偉告訴記者,由他牽頭、27個單位共420余人花費3年時間所摸清的我國頁巖氣“家底”顯示,中國頁巖氣可采約為25億立方米,其儲量超過常規天然氣資源,其中77%的區域都在各石油公司現有的區塊中。
同時,我國煤層氣、天然氣水合物等其他非常規天然氣資源均十分豐富,如煤層氣資源量超過1萬億立方米,但探明率僅為1.2%。
可見,我國非常規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潛力非常大,且未來發展趨勢十分強勁,但發展中面臨最突出的問題之一便是對天然氣管網的迫切需求。
近十年間,每年中國石油探明儲量約為9~11億噸,產量約為2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則為5000~7000億立方米,但是產量僅有1000億立方米。對此,張大偉指出,管網規模有限正是造成了天然氣儲量大、產量低的重要原因。
“我國油氣管網正處于格局形成的關鍵時期,當前應當是站在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前瞻性地統籌國內管網和LNG的最佳時機——特別是非常規天然氣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對管網的需求。”張大偉說。
當前,我國管網建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建成的自西向東、從北到南大干線框架油氣管道總里程達9.4萬公里。但是,從消費態勢和長遠發展看,管網建設遠不能滿足天然氣未來的需求。
張大偉說:“美國的油氣管道長達70萬公里、俄羅斯則為25萬公里。其中美國天然氣管網約為50萬公里,中國卻連5萬公里都不到,差距相當明顯。”
而且,按照中國當前消費的油氣總量、管道長度、類型等與美國同期數據比較,其之間的完備程度還有很大距離。
張大偉指出,發達的管網將有利于降低天然氣運輸成本、引導合理消費,“所以從保障我國中長期油氣消費與供給需求來看,要實現多元供給、油氣及時入網以及方便廉價地送到終端市場,我國油氣管道建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張玉清也表示,當前天然氣供應的快速增加與基礎設施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設施滯后形成發展的瓶頸。“天然氣管道還是太少、主干管網系統尚不完善,部分地區尚未覆蓋管網、區域性的管網不夠發達。”
建設管網勢在必行
依照《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國產天然氣供應能力要達到176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常規天然氣為1385億立方米左右、煤制天然氣為150~180億立方米、煤層氣地面開發為160億立方米,頁巖氣約65億立方米、進口天然氣約為953億立方米。而據張玉清預測,到2015年我國天然氣供應能力應該能達2600億立方米。
無疑,這一連串的數字對中國天然氣管網提出了新的要求。
展望今后的天然氣管網建設,張大偉建議,今后非常規天然氣開采后應當就地使用,大力建地方管網。
據記者了解,在去年國土資源部就頁巖氣探礦權進行的兩次招標中,所公開招標的區塊中沒有一塊已實現建設好相關的管網系統。
對此,張玉清表示,今后國家將加快輸氣管網的建設,建設中亞C線、西氣東輸三線、中緬管道等天然氣主干管網,進一步完善長三角、環渤海地區的區域管網,推進省內管網互聯互通;并且根據天然氣資源和市場需求情況,統一建設煤層氣輸送管道、完善頁巖氣的輸送技術等。
據悉,“十二五”期間計劃我國新增天然氣管道(含支線)長度將接近4.4萬公里,新增干線供氣能力每年1500億立方米,新增儲氣量約為220萬立方米。
張玉清還認為,目前中國的管網基礎設施具有自然壟斷性,如何加強對運營企業的有效監管、督促其向第三方提供公平公正的服務,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并不斷完善相關制度。
張大偉則尖銳地指出:“以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開發為例。最大的問題不是資源與技術,也不是資金,而是體制與政策問題。”
他認為,我國應當加快改革油氣資源管理體制,開放非常規天然氣礦業權市場,“尤其是開放管網、實行第三方準入,開放工程服務市場等”。
國務院近日發布《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決定取消和下放的117項行政審批項目中,能源類項目數量居首。
目前能源領域的“減政放權”已有所行動,部分天然氣管道的核準權被下放。如省內的管道可由本省自主核準,跨省、跨國的項目則由國家核準,包括新氣田的開發均已采取備案制。
“國家也正在積極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建設天然氣儲運設施和城市管網,并且鼓勵省級管網互聯互通以確保供給安全。”張玉清表示。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