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歐盟委員會宣布從6月6日起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的內外壓力不斷加大。業內人士紛紛擔心本就艱難的光伏產業因此雪上加霜,由此對新政的期盼更加熱切。時隔一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4日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提出六項措施,直指困擾行業的發電量收購、補貼發放不到位、融資困難等問題,似乎使困境中的企業看到了一絲希望。歐盟對華的“雙反”措施會對國內企業帶來多大的影響?企業的日子現在過得到底怎么樣?除了期盼政策支持,企業自身還需要做些什么?為此,本報對行業內的多家企業進行了走訪調查。
出口受阻
“雙反”損人不利己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太陽能光伏總產能大于實際需求量1.5~2倍。2011年,國內光伏企業數為262家,而到2012年,這一數字已經降至112家。“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企業退出了光伏行業。即便如此,2012年我國建成的光伏組件產能達4500萬千瓦,是2009年的7倍。”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日前在接受多家媒體參訪時公開表示。
圖為陽光能源有限公司錦州南山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 (特約記者 張一峰 攝)
不僅產能過剩,上游領域的原料傾銷也使國內企業雪上加霜。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中國自歐盟進口的多晶硅9286噸,同比增加了30.8%;但平均價格卻僅為27.53美元/千克,同比下降了47.46%。據了解,歐盟多晶硅主要來自德國,其中,國際多晶硅巨頭德國瓦克公司出口中國的多晶硅數量最多。目前,國內規模以上的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多在30美元~40美元/千克,而國外先進企業的生產成本基本在20美元/千克以下。“現在我國已有的6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只有不到10家還在進行少量生產,剩下的企業基本處于停產狀態,并且這一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王勃華如是說。
頂著多個成員國的反對聲,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大棒”還是落了地。據悉,目前福建省共有光伏及相關企業近200家,其中90%出口歐美等地,此次歐盟出臺的高額反傾銷稅,給多家出口企業帶來了毀滅性打擊。“歐洲所生產的組件價格平均約每瓦0.65歐元,開征47.6%的懲罰性關稅后,中國組件的價格會攀升至0.75歐元左右,而日本企業售價不過0.7歐元。這意味著,中國的產品將無價格優勢。”福建南安光伏信息產業基地一家企業的負責人擔憂地說。
歐盟“雙反”措施倒逼中國光伏企業挖掘內需。 (CFP供圖)
“我們企業出口歐洲的光伏產品本來就只賺取少量加工費,利潤率才6%左右,根本無法填平歐盟反傾銷稅,未來恐怕只能退出歐盟市場。”廈門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企業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該公司是福建省內較早從事光伏產品研發與推廣的企業之一,產品包括太陽能蓄電池等,且七成產品出口到歐美市場。
“江蘇是國內光伏產業大省,省內多家企業是這起案件的最大受害者。”江蘇省商務廳公平貿易局負責人介紹說,案件涉及省內企業100多家,金額近百億美元。在7家強制應訴的企業中,江蘇就占到了一半,包括尚德、天合、旺能以及晶澳在省內的關聯企業。歐盟是這些企業的最大出口市場,此次“雙反”調查無異于雪上加霜。
作為案件強制應訴企業之一的天合光能新聞發言人范睿峰明確表示,歐盟的初裁不公平、不合理。“天合光能是集產品、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不存在傾銷行為。”范睿峰說,從歐盟立案到強制應訴期間,公司一直和歐盟方面積極溝通,主動提供相關數據和事實,全力阻止立案。但如今,歐盟還是作出征收臨時反傾銷稅的初裁決定。無論稅率多少,都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
痛苦掙扎
行業面臨洗牌
自美國對國內企業啟動“雙反”調查后,我國對美國光伏產品的出口總額從2012年1月的3.87億美元減少到12月的0.85億美元。與美國相比,此次歐盟的“雙反”波及面更廣,目前國內大多數制造光伏組件的中小企業已經停產倒閉,大型企業也在大幅減產,不少企業還開始裁員,至于何時開工還很難說。
受歐美“雙反”調查沖擊,國內光伏企業大規模減產。圖為浙江臺州的一家大型光伏企業公元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偌大的車間里只有幾個工人,顯得空空蕩蕩。(楊學毅 攝)
“歐盟原是我們公司主要出口目標市場,一年出口50兆瓦左右,金額4000多萬美元。去年他們發起反傾銷調查后,我們不得不收縮這個市場,今年以來只出口2兆瓦。”江蘇舜天光伏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陸自力無奈地說,現在1瓦只賣約4元錢,如果繼續盯住歐盟市場,加上反傾銷稅甚至反補貼稅,很可能出口得越多虧損得也越多。
以最主要的出口產品太陽能電池為例,江蘇省2013年前4個月出口額為8.6億美元,同比下降34.2%。與對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出口增長的情形相反,全省對歐盟出口太陽能電池1234萬個,同比銳減20.5%。事實恰好證實了陸自力的觀點。
前不久,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正式開園迎客。圖為園內太陽能“旋轉涼亭”。(特約記者 張一峰 攝)
江蘇省商務廳聘請的政府代理律師、高朋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高級合伙人謝向陽指出,歐委會這一做法在歐盟成員國內部“不得人心”。在先前征求意見時,包括德國、英國在內的18個成員國明確表示反對征稅,僅有4個成員國支持。事實上,歐盟內部多個成員國反對征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國內光伏產業已經受到對華貿易摩擦的消極影響。范睿峰說:“天合光能的歐洲客戶、合作伙伴,有的已經破產,有的難以為繼,有的不得不將項目延期。”
與蘇浙地區相比,福建省硅礦資源豐富,2008年福建省光伏產業年產值突破百億大關,發展規模躍居全國前列。但好景不長,一哄而上的盲目擴張使產業陷入了惡性競爭的局面,加之國際上的貿易壁壘造成多家企業“倒下”。福建泉州金保利公司失去原先的出口市場,6條生產線只開工了2條;福建鈞石能源的多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產品受晶硅太陽能電池價格大幅下跌的沖擊,低價優勢不復存在,市場受到嚴重影響……在采訪中,產品價格下降、訂單減少、回款困難導致生產大幅減少成為這些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
數據顯示,2011年,廈門光伏企業出口額曾達到1.5億美元,其中70%產品出口到歐盟。但自歐美、印度陸續啟動對華光伏企業“雙反”調查,且德國、西班牙、法國等歐洲光伏主要消費國對太陽能產品的補貼大幅下降,去年廈門光伏企業出口歐盟僅為6150萬美元,同比下降41%。此次歐盟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廈門索納公司被征47.6%稅率,其他企業則可能被征67.9%稅率,可以說遭遇滅頂之災。
熱盼支持
但更需自強
“去年年底,就有一家同行來向我們兜售他們的設備。原因是他們的公司難以維系。”福建省艾而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文聰回憶說。該企業一度也曾高調地引進設備、人才,可是打不開市場,最終只能遺憾“謝幕”。光伏產業被視為陽光產業,但我國企業最欠缺的就是核心技術。面對光伏市場的陣陣寒風,倒逼行業促進產品和市場結構調整已成為光伏企業的共識。
“我們賣掉原有的大部分生產線,轉向開發制造目前最先進的銅銦鎵錫薄膜太陽能電池產品及其生產設備。”福建鈞石能源有限公司一負責人表示。而泉州豪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將光伏與陶瓷業結合,開發出光伏瓦產品,這種會發光的瓦片每塊售價200多元;金保利(泉州)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尋找更有價格優勢的上游原材料,探索新的生產工藝,把銀焊接改為錫焊接,并自主投資建設太陽能逆變器生產線……
除了轉型升級,還要開拓新興市場。廈門德資企業巨茂公司,通過采用跨國公司內部轉移機制,在去年就開始開拓澳大利亞等新興市場,將出口重點轉向歐盟之外的市場,此次危機對其影響很小。泉州昱輝陽光公司與之類似。“無論是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還是澳大利亞、日本等高端市場,我們都建立了銷售渠道。歐洲發起反傾銷調查,只影響公司20%~30%的業務。”該企業負責人介紹。
“今年第一季度,廈門太陽能電池板出口總額為437萬美元,其中對歐盟國家的出口額僅占6%,出口主要市場已變為澳大利亞和日本;而此前,歐盟市場的出口占比一度高達60%~70%。”廈門市光電子行業協會負責人補充說。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歐盟揮起“大棒”后,國內其他省份的光伏業肯定也會加大市場轉型的力度,屆時新興市場的競爭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我們還可以更多地關注國內市場。”福建泰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泰山認為。據悉,我國《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21吉瓦以上,這意味著去年下半年到2015年底,我國光伏裝機容量將新增17吉瓦左右,這些政策措施,都是為光伏企業雪中送炭。對國內光伏企業而言,內需市場的啟動,將是重要的增量市場。
而在我國北方,作為全國發展光伏產業最早的城市,也是城市級分布式建筑光伏電站的全國唯一試點城市,“十二五”期間,錦州將全力打造“中國光伏之都”。在當前光伏產業受海外市場沖擊的背景下,拉動內需尤為重要。面對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制裁,前不久,錦州市政府專門召開了城市級分布式建筑光伏電站建設推進會,部署光伏電站在錦州市的試點工作。會上,西東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葉冰介紹了在城市公共建筑、地下停車場等建設中,推廣光電應用和LED綠色節能照明項目,逐步實現整座城市的地下停車場照明。據了解,建設城市級分布式建筑光伏電站是錦州建設“光伏之都”的重大舉措,已被列入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示范城市項目。
面對嚴重的行業危機,作為錦州市光伏產業的領軍企業,錦州陽光能源積極應對。一方面,企業充分利用已經完成的垂直整合資源優勢,深入挖潛,提高產品價格市場競爭力,鞏固銷售渠道,提高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公司還及時抓住國家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有利時機,全力進軍光伏終端市場,通過投資6億元,先后新上錦州南山10兆瓦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光伏產業園區3兆瓦電站項目以及格爾木20兆瓦大型光伏電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