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石化青島石油管道燃爆事故
11月24日,山東青島開發區電力工人在敷設新電纜。
11月22日凌晨2點40分,中石化青島黃島開發區輸油管道破裂造成原油泄漏,原油流經地下雨水涵道流入膠州灣。當天上午10時30分,雨水涵道和輸油管線搶修作業現場相繼發生燃爆,引發入海原油燃燒,沿線街道受損嚴重。截至11月25日7時,事故已造成55人死亡、9人失蹤,166人受傷。
事故發生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分別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山東省和有關部門、企業組織力量排除險情,搜救失蹤、受傷人員,妥善做好各項善后工作。11月24日下午,習近平專程來到青島市,考察黃島經濟開發區事故搶險工作。習近平看望慰問了傷員、醫護人員和遇難者家屬,要求對這次事故要抓緊調查處理,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11月25日上午,國務院事故調查組組長、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指出,青島中石化黃濰輸油管線燃爆事故是一起十分嚴重的責任事故。
截至記者發稿時,青島輸油管道燃爆事故的搜救和善后工作依然在緊張地進行中,事故原因和責任也在進一步調查當中。其中,管線布局不合理是此次事故暴露出的突出問題,原油污染是否會進一步擴大的問題同樣引發關注。
管線布局 暴露問題
25日上午,國務院山東省青島市“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組全體會議在青島召開。調查組組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楊棟梁指出,這次事故損失慘重,暴露出的突出問題是,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劃布置不合理;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對輸油管道疏于管理,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后的應急處置不當,未按規定采取設置警戒區、封閉道路、通知疏散人員等預防性措施。這是一起十分嚴重的責任事故。
離爆炸事故現場最近的是位于劉公島路63號的北?;▓@,在這個有740多戶居民的小區內,靠近馬路一側的樓上,玻璃幾乎全被震碎,和劉公島路交匯的齋堂島街路上,爆炸現場更為慘烈,整個路面已經被“開膛破肚”。因此,事故發生后,有人開始質疑原油和其他相關管線布局是否合理。
根據輸油管道工程設計的有關規范,輸油線路要避開居民區。
青島市政府副秘書長郭繼山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管線距離居民區的規范,老規范15米,新規范35米。這個地方居民區的管線完全在國家規范的要求范圍之內,是35米。但是對居民來說,爆炸不是油管線那個點的影響,因為油管線漏了以后,延伸到其他的市政管線,這個影響比較大。
地下管線錯綜復雜,這也是目前排查修復工作的難點之一。
據郭繼山介紹,在發生爆炸事故的劉公島路,一條路地下一共有11條管線,有成品油,大部分是原油,還有其他各種實用管線。黃島油庫是上世紀70年代建設的,歷年來,從沒有規劃到有了規劃。而且這個地方唯一一條路,原來是走劉公島路,劉公島路現在是主城區,兩側的居民非常多。造成管線比較擁擠,發生事故以后,一根管道爆燃,對周邊其他管線都有影響。
郭繼山表示,這次事故是一次極為重大的教訓,相關部門下一步將對管線進行徹底改造,拿出一個各種管線互相不影響的方案。今后會提高標準,合理規劃。當前的觀點是,油管線要放到地上。現在我國金山石化的管線就大部分都在地上,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封閉管理。
石油業內人士說,目前我國石油管線的鋪設主要參照美國石油協會的標準,依據輸送的介質不同、使用壽命要求不同,使用不同材料等級的鋼材。而對于管線和終端,都有安全距離,以避免因為機械故障、操作失誤以及自然災害等不可控因素帶來的意外事故。
然而,我國目前并沒有一套完整的行業規范,形成了“有標準無體系”的現狀。這位業內人士介紹,一般陸地輸送參照中石油的標準,淺海輸送參照中石化的標準,而海洋輸送則直接參照國外標準。以上游生產為例,包括鉆井、輸油管線,都要與附近的居民區、加油站甚至河道、溝渠等拉開距離,一般常規距離在3千米左右。此外,輸油管線必須與民用管線隔離開,不能與電纜、上下水管道等民用管道共用。
對于輸油管道原油泄漏這一現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氣儲運工程系主任羅小明表示,這次出現漏油事故的為中石化東黃復線,該線建于1986年。如果按照當時的技術看,管道質量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條石油管道有20多年的運營期,難免會產生裂紋。這種裂紋的產生有各種原因,如土壤、周邊環境及溫度、二氧化碳、硫化氫等,都會導致油氣管道受腐蝕并出現裂紋,并導致最終的原油泄漏。由于該管道的建設運營時間較長,再加上管道之上又是一些居民樓,企業在維修和保養管道時存在相應的難度。據他了解,管道建設應早于當地居民樓的建設。
圖為事故發生后的現場。
原油污染是否會擴大引關注
伴隨事故的發生,民眾的關心點還有泄漏的原油是否會進一步擴大污染海域面積。
青島光明環保公司從11月22日下午3時開始消污作業。公司董事長徐述鐸介紹說,最緊張時共有70余名工作人員在此處攔阻油污。截至目前,僅他們公司就用掉了近30噸吸油氈。
23日下午,被原油污染的膠州灣碼頭附近海域,多輛清污船只在工作,海事等部門布設多道圍油欄,大部分原油已被清理,海面漂浮少量油花。青島海事局黃島海事處處長劉賢昆介紹說,被污染的海域還有1萬平方米左右,被污染的程度屬于中量級偏輕一點。主要的原油都已經被清理,目前有少量的油花漂浮,清理難度較大。
在24日下午召開的“11·22中石化黃濰輸油管線爆燃事故”新聞發布會上,青島市環保局副局長陳寧介紹,環保部門將繼續開展現場應急工作,協調督促油污清理和無害化處置,同時繼續進行環境質量監測。監測結果顯示,該區域空氣質量已穩定恢復到正常水平;至于海水水質,24日上午,受海面風浪頂托影響,海中油膜向岸邊聚集,事發地沿岸形成斷續的片狀油帶。距排放口岸邊東南方向2000~3000米范圍內油膜監測濃度達標;距排放口岸邊西北方向100~3000米范圍內尚有不同程度的油膜監測濃度超標現象,3000~4000米范圍內油膜監測濃度達標。現在膠州灣中間區域以及其他的區域里,仍然還存在一部分分散的漂浮的油膜,在這些油膜覆蓋的區域內仍然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問題。上述結果表明,圍油欄、消油劑、吸油氈等措施處理油污效果較為明顯,目前暫未發現對近岸海域水質有進一步加重影響的趨勢。
據參與清污的環保行業人士預計,完全清除此次事故的油污至少還得一個月的時間。
有石油業內人士解釋,本次黃島事故可定義為水陸結合部、固定點源的有限泄漏,此類事故在善后處理中的首要任務是將污染物控制在污染源附近,使用泵站等方式將陸地上的油污集中起來,再加以分類處理。而泄漏到海里的原油處理起來則相對困難。在原油已經泄漏入海之后,一般會設置軟性的堤壩控制不讓原油擴散,同時將吸附材料扔進海里,吸收海面的原油,首要任務是將污染物控制在污染源附近。(本文綜合新華社等媒體相關報道)
11月24日,工作人員收集海面上的油污。 (本版圖片均由CF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