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化工行業利潤增長率不斷下降,企業轉向“勤儉持家”,并多方尋找盈利空間,“向供應鏈要效益”成為潮流。然而,不少化工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缺乏認識,采取的行動僅停留在企業內部的采購和銷售環節,還沒有形成供應鏈網絡。供應鏈上有大效益,但想真正獲利,還需鏈條上所有企業合作,從整體部署、上下游聯動、控制庫存等多方面入手。這是記者從11月26~27日于北京舉行的中國石化行業供應鏈論壇上了解到的。
準確定位著眼全流程
一談到供應鏈,企業往往會想到采購部,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國際供應鏈與生產運營協會中國區首席代表姜宏鋒表示,供應鏈不僅僅局限在采購環節,而是采購、生產和銷售的結合體。供應鏈以供需和價值為導向,企業要關注整條供應鏈的利潤產出,不能只局部優化。而在此之前,要對未來發展有準確定位。“比如,企業是要先做大還是先做強?做大就要注重營業收入,做強就要注重利潤率。而后對自身的產品進行梳理,摒棄那些未來發展前景不好的產品,哪怕是起家的產品。”姜宏鋒如是說。
針對如何做到供應鏈的最優配置,姜宏鋒表示:“多快好省,都很重要,但企業在其中應有所側重。注重多,就要擴大銷售量,增大產能;要快,就要減少審批環節;要好,就要注重產品研發;要省,就要嚴格控制成本或是打價格戰。”只有向企業全體員工傳遞供應鏈戰略,才能使各部門不僅僅著眼于各自利益,然后才能建立有效流程,并用信息技術把流程固定化,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供應鏈,為企業降本增效。
綜合考量采購風險
在采購時,物美價廉是最佳選擇,而實際采購中,質量和成本之間的平衡讓不少企業費盡心思。在原材料的采購過程中,不少企業采取低價競標的方式打價格戰,石化企業在其中應如何選擇?沈陽鼓風機集團副總經理戴繼雙表示:“質量好、價格相對便宜、供貨穩定的企業往往最容易中標。而對于一些企業低價競爭的現實,我們會告訴客戶企業其中的風險,讓采購方對自己的需求有更清晰的判斷。一些具有良好品質的產品,即便價格較高也能在競標中獲勝。”
姜宏鋒同樣表示,分析采購成本時,要系統看待供應鏈。首先要保證總成本最低,僅采購成本低而忽略質量或是未來可能的風險,只會得不償失。一些企業盡管低價采購到了自己所需物料,但后續有可能為檢測成本、在線面臨的不良品風險,甚至顧客的索賠付出昂貴的代價。
同時,綠色采購是這幾年企業最關注的話題,同時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外在體現。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資深總監張維琦表示:“不注重綠色采購,就不可能實現企業的長遠利益,更不用說降本增效。”
上下游共同控制成本
談到控制采購成本,多數企業想到的是壓縮供應商的利潤,但實際上企業完全可以和供應商加強合作,減少交易成本,降低庫存成本和物流成本,而不僅僅是壓縮其利潤。目前不少企業銷售產品的物流已開始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然而,在原料采購物流環節上依舊存在著巨大的浪費。除了季度性采購或是投機性采購之外,企業一般采購量不大,這就出現“來時車不滿,走時車空空”的狀況,無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針對此,姜宏鋒表示:“企業可以對采購地區全部供應商的貨物進行整合,讓第三方來統一運輸。或是幾家的貨物聯合運輸,降本是非常明顯的。”
此外,姜宏鋒還提議,石化企業可以將采購物品按照質量、成本維度分類。一般情況下,質量維度上需要采購物料較少,但價格很高,可以在這方面談價格,貨物不必儲存,但是要做到企業需要時能及時供貨;而對于那些物品價格低,但是需求量大的貨物,可以打包采購或是參與團購,然后建立企業或是企業間的貨物超市,方便取用,從而降低成本。
姜宏鋒表示:“石化企業應該摒棄各自為政的模式,向犧牲部分利益贏得大局的圍棋思維學習,也可以借鑒重視規則和契約的橋牌思維,唯獨不能保持盯上家防下家的打麻將的思維現狀。”
惠生工程(中國)有限公司采購部經理楊德昌表示,目前一些企業的采購工程師就在利用技術優勢,幫助供應商更好地發展,從而也保證企業的產品能夠得到持久的質量保障。
控制庫存要多方入手
過大的庫存讓不少化工企業頭疼,尤其是近年來新建投產項目較多,年年盤庫,都會剩下許多物資沒有用,造成不少浪費。其中多是由于計劃不周、工藝變更造成的,還有一些是由于代儲帶來的剩余原料或是包裝物等。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孟召祥表示,目前企業在項目建設設計變更方面,要求每周到現場銜接或是召開董事會;在包裝物方面,和供應商企業做好銜接,減少供貨或代儲周期,并且要求供應商提前備料或是備半成品,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該問題。
由于化工企業原料繁雜,并且需求各有不同,同時,一些設備在出問題時,臨時停車等待設備零件送達會帶來非常大的損失。如何解決企業個性化定制和快速進貨之間的矛盾,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黨民從設備及零部件采購方面給出了建議:首先,要推進標準化設計,從而做到模塊化。這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定制和及時供貨之間存在的矛盾。目前公司正在制訂一些標準,形成上萬個模塊,模塊越細化,定制效果越好。其次,利用網絡平臺和思維模式,對采購商的設備進行在線監測,一旦出現異常,或是亞健康狀態,就會提醒采購商注意,并做好備料準備,以最大程度降低企業的損失。
江蘇大明金屬材料公司副總經理金建東表示,盡管各化工企業的需求不同,但在材質、標準、工藝等方面存在著很多共性,有集中采購的可能。而且制造平臺的建設,可以使企業更加節省物料、降低成本,并且能為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計劃性的“一站式”服務。前提是企業間以及企業和供貨商增強溝通和信任。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