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要通過校企合作建設20個生產性實訓基地、12個骨干職業教育集團和14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在12月26日召開的2016年全國石油和化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下稱石化行指委)工作會議上,《化工教育“十三五”改革與發展規劃意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
《意見》突出強調了要提高教育服務現代石化產業發展的能力,推進產教深度融合。通過更加深入的產教融合實現教育類型及層次與石油和化工產業人才需求相匹配,通過高校“走出去”和企業積極“走進來”,實現共贏。石化行指委主任任耀生表示。
《意見》針對校企合作提出了六方面的要求,一是建立院校和企業間深層合作、協同發展的機制。要求院校設立校企合作部門,負責與企業的合作業務,定期提供人力資源供給信息。企業應充分利用院校資源,廣泛開展在職職工和社會勞動預備人員技術培訓。促進企業與院校開展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到2020年,建成現代學徒制試點15個。
二是加強院校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緊密對接。深化具有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開展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創新形式,培育技術技能拔尖人才。
三是院校資源與企業實訓資源共建共享。到2020年,校企共建20個生產性實訓基地,適應產業發展布局開展綜合改革試點,重點支持一批石油和化工行業職業教育集團,認定一批“教育型石油和化工企業”。
四是行業企業文化與職業院校文化互通互融。積極推進行業企業優秀文化融入職業院校教育全過程、院校文化引入企業生產和職業培訓,增強石油和化工產業鏈、產品鏈、消費鏈的安全、環保和健康問題意識。
五是鼓勵行業企業辦學。開展多元投資主體依法共建職業教育集團的改革試點,到2020年,建成12個骨干職業教育集團。
六是強化技術技能積累創新。院校教師和學生擁有知識產權的技術開發、產品設計等成果,可依法依規在企業作價入股,到2020年,以市場為導向多方共建14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