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以“中國肥料產業升級之路——大聯合、大發展”為主題的肥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活動,走進我國新型肥料的旗艦企業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新型肥料“第一縣”山東臨沭縣,一場關于新型肥料如何助力肥料產業供給側改革和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案例分享與思想盛宴拉開帷幕。
作為中國新型肥料業的領軍企業,金正大在供給側改革方面的寶貴經驗備受各方關注。在會上,高效復合肥料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秘書長、金正大集團副總裁陳宏坤從技術創新、農化服務、產業鏈聯合協作、國際化發展、標準制定等幾個方面,系統梳理總結了金正大近年來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最新進展和經驗做法。
與會嘉賓認為,金正大是供給側改革的成功范本,也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值得深度研究和推廣的“現象級企業”。研究并推廣好金正大的成功經驗,對我國肥料產業借助供給側改革實現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指出,近幾年來肥料行業面臨著不少問題,比如成本偏高、資源流失等,這也是國家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原因。針對肥料的供給側改革,他提出應把握好兩個方向:一是提高肥效和利用率,提高農產品品質,改良土壤,這方面相關的技術路徑已趨于成熟。二是減量用肥,從技術角度講這也完全可以做到。
國務院參事劉志仁表示:“行業發展需要龍頭引領,把金正大的經驗總結成體系,推廣出去,對整個肥料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是有積極意義的。”針對肥料供給側改革,劉志仁認為,這可能不是一個短時間的過程,從結果來看有兩個預測:一是將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企業和市場,經過幾年之后可能一大批小企業就會自消自滅;二是將達到提質增效的效果,像金正大這樣實實在在不斷提高質量和效益的企業將脫穎而出,而落后或裹足不前的企業將被迫離開這個市場,從而使整個行業的水平有一個大的提升。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潘愛華指出,肥料是一個支農的特殊行業,肥料的供給側改革必須堅持兩個原則,一是服務服從于農業的供給側改革,配合農業共同為老百姓提供優質農產品,同時保護好耕地;二是要貫徹落實好中國制造2025、石化業“十三五”規劃等政策精神。他還就肥料供給側改革提出了4點意見:堅持創新驅動,落實智能制造和兩化深度融合,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探索去產能的切實可行途徑。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指出,當前化肥行業的現狀還很困難,此次考察令人深受啟發。金正大一家企業就擁有7個國家級創新平臺,由此看來創新驅動發展確實是破解行業目前困難和矛盾的有力武器。同時,金正大超前的定位、開放合作、國際化視野,也都是值得全行業好好學習研究的有益經驗。
此外,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秘書長王立慶、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室主任朱彤、國家化肥質檢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聰、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石化處副處長岳亞偉、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耕肥處副處長徐晶瑩等都對肥料供給側改革調研活動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希望調研活動善始善終,真正為產業發展獻計獻策、貢獻力量。
會議期間,金正大與上海化工研究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上海化工研究院院長李良君說,雙方將努力在技術研發、渠道整合、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合作,成為大聯合大發展的典范,探索一條供給側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徑。
本次肥料供給側改革調研得到了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3個部門的指導,由中國化工報社、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高效復合肥料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中國化工產業發展研究院、金正大集團8家單位聯合主辦。此前,調研組已分別走訪了江蘇、安徽、湖北的多家肥料企業以及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