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磷復肥行業將著重控制總量,提高中低品位磷礦利用率,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以期實現磷復肥行業與農業生產需要協調發展。
磷復肥工業明確了六大發展方向:一是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生產適應農業需求變化的肥料。二是通過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調整,使整個行業跨上一個新臺階。三是控制總量,淘汰落后產能。四是發展循環經濟,實行清潔生產。五是培育、發展品牌產品,提高行業整體水平。六是通過重組、兼并、聯合等多種方式組建集團,提高行業集中度,提高企業實力和抗風險能力。
確定了五大發展目標:到2015年,新增能力控制在250萬噸,同時淘汰100萬噸能力;行業前十家企業產量占總產量的60%,配套磷酸產能的企業由約90家減少到50家左右;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要達到銷售收入的3%左右,其他化工品的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10%;濕法磷酸凈化替代熱法磷酸150萬噸;全行業磷石膏的利用率要達到年產生量的40%。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十二五”期間將采取以下措施:
控制磷復肥總量,防止盲目發展。不鼓勵發展二銨、一銨、重鈣、硝酸磷肥、以磷酸為原料生產的復合肥。過磷酸鈣、鈣鎂磷肥不宜再擴大規模。
3~5年內不宜再新建或改擴建濕法磷酸及配套磷復肥項目。引導基礎性高濃度磷復肥繼續向磷、硫資源產地集中;引導摻混肥、專用肥等二次加工肥料向消費地區轉移;鼓勵中小型磷肥企業向肥料二次加工、專用肥、配方肥轉移;對管理水平差、環境污染嚴重、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引導其轉產、改產或關閉破產。
提高中低品位磷礦利用率。繼續推動中低品位磷礦特別是膠磷礦精選富集技術的研究,鼓勵磷礦綜合利用;加大礦山的勘探開發力度及膠磷礦選礦技術的投入,加快中低品位磷礦選礦的產業化;推動硫鐵礦選礦技術的研究,提高硫鐵礦入爐品位。
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兼并、重組、聯合等手段提高產業集中度。有資源優勢的磷肥企業按產業鏈整合生產要素,對其他現有企業實行兼并、重組、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專用肥、功能肥及節水型肥料的開發和生產;積極開發利用品位較低、雜質含量較高的磷礦生產高濃度磷復肥的工藝技術;研發利用中低品位磷礦直接生產磷復肥新產品,以及使磷、鉀礦中的難溶性成分變為易于植物吸收的技術研究;繼續做好引進技術、設備的消化、吸收、創新及國產化工作;在大型濕法磷酸生產企業中推廣濕法磷酸凈化技術,推進磷系阻燃劑及應用于飼料、塑料、水處理劑等行業的磷制品的研究和應用;搞好氟、硅、碘等磷礦伴生資源的回收;鼓勵發展緩控釋肥料及各種專用肥料。
加快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并完善從原料、產品、能耗到排放的完整標準體系,并提高復混肥料行業準入門檻。
積極開展資源的綜合利用,實行清潔生產,提高對“三廢”特別是磷石膏的綜合利用程度。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到其他國家開發磷化工、磷肥產品。
四點建議:一是加快市場化進程。在保障國內化肥供應的前提下,應適當放開對化肥的管理,逐步取消現行優惠政策,增加給農民的直補。二是鼓勵國內回收硫資源,鼓勵企業勘探、開發國內外磷、硫、鉀資源;支持鼓勵大型國有礦山企業找礦探礦,發掘新的磷礦資源;同時,鼓勵大型企業在海外興辦磷、硫、鉀資源產業,以促進我國磷復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進一步完善化肥市場調控體系。針對化肥全年生產、季節消費的特點,在保障國內供應的前提下,取消化肥出口關稅限制,在鞏固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國家化肥儲備體系。四是加大技術研發的資金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