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訊:昨日石油綜合配套調價方案出臺,變化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油價小幅上漲,二是建立對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補貼的機制,三是對石油開采企業銷售國產原油征收特別收益金。
這一招“乾坤大挪移”旨在為石油產業鏈、下游消費者以及政府決策部門之間建立新的平衡。
三者之間具體的利益轉化過程是:油價小幅上漲部分解決了煉油板塊目前擺在桌面上的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的倒掛難題,下游消費者則要為此支付更高的成本,但同時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將會得到政府的補貼,而政府從產生高額利潤的石油上游征收特別收益金。
從直接效果上看,這個方案使下游消費者和煉油銷售實現了利益轉移,也使石油上游到政府再到弱勢群體實現了利益轉移。
對于一個石油公司來說,由于上游石油開采和煉油銷售是一體化經營,方案使上游的收益減少了,而煉油的收益多了。
在價格沒有理順的背景下,政府也可以選擇去直接補貼石油加工企業。決策層在2005年用100億補貼中石化,理由正在于此。
可以從中看出的是,此次綜合配套調價方案并不是著眼于石油公司內部不同板塊之間的利益轉移,而選擇更為復雜的外部循環,目的是發現價格。
正常的價格信號將會引導國內石油市場健康地發展,推進其他行業的節能增效。所以,選擇調價以及建立新的市場平衡,成為政府主動打破僵局的第一步棋。
不過,調價和油改仍然是兩個不同的命題。
價格的調整一方面是解決問題,使利益得到調整,主題是公平;一方面是方向的引導,可以部分兼顧效率,但資源的優化配置必須有個價格發現的過程。
所以,石油綜合配套調價方案可以看作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一部分或“先遣隊”。經濟全球化以及石油資源的日益稀缺,讓政府今后真正要解決的不是簡單地調節價格的高低,而是對石油市場的培育,讓市場發現價格。
對石油市場的培育可觀察上海燃料油期貨市場的發展以及對其他石油產品的開發。另外,上海石油交易所(現貨市場)也將開張,成為石油市場的培育和促進價格改革新的嘗試,而2006年年底,中國承諾開放成品油批發市場,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
建立一個真正有效的市場和結束交易的不徹底,是市場化定價機制改革的基礎,也是一項更為復雜的改革。在綜合配套調價方案中也透露出,政府的態度和做法將是“積極穩妥、循序漸進,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這將最終決定這場價格體制改革以“漸變”的價格調整開始的,也以“漸變”的風格貫徹始終。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