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億噸“油耗”躋身消費大國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馮世良公布最新預測顯示,今年我國石油消費將達3.28億噸,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石油消費大國,而到2020年我國成品油需求量將為2000年的2.3倍(約5億噸)。
和這些消費數字相比較,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黃淑和則公布了未來我國石油需求的缺口數量,他說,“十一五
”末,我國原油消費量缺口為1.5億噸以上;2020年原油缺口可能加大到2.5至2.7億噸,國家將面臨更大的資源環境壓力。
針對我國日益增長的消費量和巨大缺口的隱患,馮世良將煉油工業看作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他說,在原油供應壓力下,未來幾年煉油工業將把主要精力放在調整結構,提升煉油加工水平和效率上,即提高企業的集中度,加強煉油能力的完善配套,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油品質量,淘汰一批小煉油裝置,并建設進口原油加工基地。
馮世良還表示,增加乙烯總量,形成一批世界級乙烯生產基地,加快乙烯工業的發展將是“十一五”時期的突出重點。他透露,繼“十五”期間上海賽科、揚巴一體化和中海油殼牌三套大乙烯裝置之后,國家還將會有計劃地建設幾套大型煉油、乙烯一體化裝置,提高以聚烯烴為代表的合成樹脂在三大合成材料中的比例,加快合成纖維原料和單體的發展,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
政策變化贏利減少
“中國日益增長的石油需求不是短期問題,也不是十年八年,而是要長達35年。”這是中國石油發展研究部的體制改革處處長朱建軍在論壇上的驚人之語,中國的石油安全將經受嚴峻的考驗。
他還透露,我國正在研究調整石油行業相關的法規、政策,國家政策環境將要發生重大變化。
一個有明顯變動跡象的是進行資源稅政策的調整,資源稅基數要提高。“資源稅”是以各種自然資源為課稅對象、為了調節資源級差收入并體現國有資源有償使用而征收的一種稅。此前,很多專家指出,國內資源稅特別是石油資源稅的稅率確實偏低,調整空間很大。事實上,我國的石油資源稅,目前分為若干等級,與國外相比存在明顯偏低的現象。朱建軍說:“國家要進行政策調整,資源稅基數將有較大幅度提高。”近日也有消息稱,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就石油資源稅率的提高出臺配套措施。
其次,國家要征收石油超額利潤稅,上游石油生產40美元以上形成的利潤部分,由國家收取用于二次分配,補貼交通運輸、煉油加工等因油價高漲而受到影響的行業和單位。隨著國家匯率政策的進一步調整調整,人民幣對美元要升值,石油對外出口產品和對外工程技術服務的競爭力將受到影響。
此外,近來國家重新頒布了《安全生產法》,重新修訂了《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政策力度加大,意味著石油行業要加大成本支出。同時,國家強調再就業政策,國有企業不允許再將剩余職工推向社會,主要由企業安置再就業。
朱建軍最后總結說:“總之,國家一方面要把超額利潤拿走,并進一步提高稅率;另一方面要求安置再就業,增加安全環保成本,石油行業贏利的空間將變小。”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