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是我國加入WTO時承諾放開成品油批發市場的日期,屆時,將有上萬億元市值的石油產品按市場規則流通,長期處于“夾縫中生存”的民營石化企業則面臨更大的機遇與挑戰
。
日前,在深圳舉行的“期貨大講堂———石油期貨高峰論壇”上,與會各方呼吁,涉油企業急需培養自我積累和風險防范的能力。
來自國內、外的數十家知名涉油企業、金融機構以及信息咨詢公司參加了上述論壇,就國內涉油企業如何在新形勢下利用石油期貨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展開探討。據了解,企業內部人才缺乏和經驗不足,已成為困擾國內涉油企業進入期貨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我國石油產品市場的逐步放開,涉油企將面臨巨大市場波動風險與保值需求。
“原料價格波動是主要的風險源頭,控制原料成本是保證煉廠利潤的關鍵;而企業成品庫存與售價將直將影響最終盈利”,廣州市華泰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期貨部蔣小峰表示,“廣東煉廠每年大約消耗約800萬噸燃料油,而燃料油占經營成本約為90%以上。因此,燃料油價格每上升1元,也就意味著煉廠要每年增加720萬元的經營費用。”
從2002年至2006年中旬,燃料油價格持續上漲,中國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卻嚴重倒掛,煉廠利潤空間不斷壓縮。另一方面,煉廠的擴張形成大量庫存積壓,價格高企又抑制下游的消費,在季節性消費淡季來臨時,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加上產品占用流動資金大、資金周轉慢等因素,對石油加工企業造成不小的壓力。
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信息資料顯示,今年1-8月,我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在高油價的支撐下,累計實現利潤2691.5億元,增幅高達40.5%。然而在產業鏈的另一端,精煉石油產品制造業由于成品油與原油價格的倒掛,繼續維持虧損狀態,盈虧相抵后虧損398.4億元。雖然2006年8月以后,全球油價開始大幅回落,對下游企業成本有一定的改善,但產品售價也出現大幅下跌,許多中小煉廠再次出現經營困境。
“企業如果缺乏有效的風險規避機制,沒有渠道進行對沖。這種情況下,企業只能被動接受風險,而不能轉嫁風險。因此,如何實現企業生產成本在價格上漲時鎖定,同時在成品售價下跌時也能達到預期利潤最大化,將成為小煉廠急需解決的問題。”蔣小峰表示。
按照國際慣例,在期貨市場上進行保值是石油企業和石油消費者規避價格風險的通行做法。然而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石油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特殊性,以及新成立的燃料油期貨、現貨遠期交易市場基礎薄弱,導致國內絕大多數涉油企業都缺乏有效的價格風險防范手段和相應的套期保值經驗。
“我們遲早要做期貨,現在就是缺乏相應的人,大家對這塊沒有一點經驗。做了期貨以后,內部的業務流程也要重新規劃,還要學習具體怎么應用。”一參會企業負責人表示。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