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油田,突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它就是位于渤海灣西部的冀東南堡油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冀東南堡油田勘探到了10億噸的石油儲藏,相當于大慶油田20年的產量。消息傳出后,溫家寶總理激動的徹夜未眠,因為在能源需求日益緊張的今天,發現一個大油田,不僅相當于找到了一個金飯碗,國家的能源安全也多了一道可靠的保障。那么,如此驚人的大油田究竟是怎么找到的呢?
南堡30年無油老探區今探明10億噸油氣儲量
上世紀60年代初,石油人就開始在被稱做南堡凹陷的地質帶上尋找石油,并在1979年首次噴出了工業油流。
陳舊的地質數據和實際鉆探的結果差距很大,拿著陳舊的資料找油,就像拿著一張錯誤的地圖到迷宮里去尋寶。
渤海灣的冀東南堡油田,不久前被探明擁有10億噸儲量的大油田。然而,如此大規模的油田,竟然出自一個有30年勘探歷史,幾乎斷定無油的老探區。
渤海灣是我國油氣資源最為富集的含油氣田盆地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經過40多年的勘探開發,渤海灣已經擁有了勝利、遼河等7個油田,2005年原油產量達到了6979萬噸。位于渤海灣西部的冀東油田,是7個油田當中面積最小的油田。由于被地質學家看好,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石油人就開始在被稱做南堡凹陷的地質帶上尋找石油,并在1979年首次噴出了工業油流。1988年,冀東油田成立,提出了“原油年產過百萬噸”的奮斗目標。
中國石油冀東油田公司總經理周海民:“渤海灣盆地,在我們國內是非常富有,南堡凹陷是一個小凹陷,應該說認為這個地方很有潛力。”
周海民,中國石油冀東油田公司總經理,1989年從中國石油大學碩士畢業后,分配到了冀東油田從事地質勘探工作。剛到冀東油田的周海民發現,要找到石油,根本就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
記者:“您當時第一次來到冀東的時候,您看到這個油田是什么樣子?”
周海民:“那時候突出的一個感覺就是難,那時很簡單的一個感性認識,還到不了理性認識的程度,就是覺得這個油田很復雜,很困難。”
冀東油田所在的南堡凹陷地質斷層太多,油藏很破碎,無論是尋找還是開發的難度都相當大。所以當時的冀東油田盡管打出了油,但年產量卻相當低,年產量才40萬噸左右,遠遠達不到100萬噸的目標。到了1995年底探明儲量只有134萬噸,也就是說,采不了多少年,就會枯竭。如果再找不到新的油藏,冀東油田只有死路一條。危急時刻,董月霞碩士畢業后被分配到了冀東油田。她的任務就是找油。
中國石油冀東油田公司副總地質師董月霞:“那個時候作為油田勘探階段發展不景氣的時候,實際上也是我們這些人背負的壓力最重的時候,如果你找不到儲量,后面的開發也就沒有更長遠的前景,那作為整個油田公司,所有的員工也不知道將來這個企業要向哪個方向去發展。”
對冀東油田的勘探人員來說,能不能找到油,不只是個技術問題,更關系到幾千名油田職工的生存。可是,在冀東油田這個被長期看好的探區,為什么找了多年就是發現不了一個像樣的大油田呢?周海民和董月霞發現,他們當時手里的地震資料都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年采集的,陳舊的地質數據和實際鉆探的結果差距很大,拿著陳舊的資料找油,就像拿著一張錯誤的地圖到迷宮里去尋寶。
地震資料對于地質師來說,就如同醫生手上的CT光片。CT光片拍不好,醫生就找不出病因在哪里。同樣,地震資料的品質差,地質師找油就如同霧里看花。
中國石油冀東油田公司副總地質師董月霞:“我預想的應該有油層的沒有油層,我預想的應該有那條斷層沒有斷層,然后開發井我想象當中這口井,就是通過我的推斷,通過井和井的資料對比,他們倆就應該是連著的,這個層,地下這個層就應該是連著的。但是真正的打下來呢,就是在我注水過程中,它又不連著了,就說很多工作當中,方方面面的矛盾,都顯示出來,我在這個整個認識過程當中,有很多資料的不吻合。”
然而,要提高地震資料品質,就只能重新進行三維地震勘探。但三位勘探在中國油田還從來沒有過。而且,重新做三維地震需要上千萬元的資金,在兩年的論證中,專家的意見產生了分歧。
記者:“像我們要做這個第二次的,二次三維地震,這個很困難?”
中國石油冀東油田公司總經理周海民:“很多專家都參與了,當時就兩個擔心,一個擔心是你做完了,資料就好了?這很正常,大家都容易理解,你原來做得不好,那你做完了就一定好了嗎?這很理解了。第二個擔心很正常,資料好了以后,認識清楚了,那就能找到油嗎?找油還有風險呢。”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