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全球行動中,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盟等都把清潔能源的發展作為他們恢復經濟的一項重要措施。
中國日前出臺的4萬億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中也包括推動清潔能源發展的投資計劃。但國際和國內一些民間機構均對政府該項投資計劃提出質疑,質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中國4萬億的計劃里用于節能和環保以及清潔能源方面的投資不透明,而且投入相對較少。因為有些人認為,美國奧巴馬政府為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鮮明的發展路徑。
政府新能源政策正逐步明朗
借金融危機之契機推動清潔能源發展,對中國來講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對中國的能源發展來說更是如此。機遇并不難理解,而挑戰則是指當前的一些困難和不利影響。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逐步加深,自然對能源市場尤其是清潔能源的發展存在影響。
目前能源市場處于比較低迷的狀態,電力需求、煤炭需求也不能幸免。某些清潔能源的投資,特別是之前一些龐大的投資計劃可能面臨著投資不足,外資撤資或投資方撤資等問題。另外,一些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市場化的項目等也都面臨著一定的困難。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應在金融危機過程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特別是環保節能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包括清潔能源技術)。對此,業界已經達成了一定共識:發展清潔能源、推動投資是當前促使能源領域走出困境、減緩經濟發展負面影響的一項非常有利的措施。現在政府正在這些方面加大投資,有些政策正逐步明朗。
新能源發展共識亟待形成
在美國出臺的一項刺激經濟計劃中,列出了600億美元的投資應用于能源環境領域,并且細分到了每個項目。例如在電動汽車、風電、太陽能、發電、智能電網等領域投資的數額都有著明確的規定。之所以會如此詳細,是由美國的政治制度決定的,它的計劃需要由國會聽證,所以必須做出一攬子的計劃,在這一點上,美國似乎是一個完全計劃經濟的做法。
小布什時代,美國在節能環保、發展清潔能源方面產生了一些技術成果。奧巴馬政府上臺后集中了美國大部分科學家和政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并從政策上推動了清潔能源、新能源的發展,使其有了一個井噴式的發展。中國在2003年和2004年出現了能源供不應求的現象,煤炭、電力等傳統能源供應不上。政府雖然也力爭推動新能源的發展,曾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給新能源發展以制度保障,但各方意見一直沒有達成一致。
如何發展清潔能源
那么,我們發展清潔能源的途徑是什么?
中國是一個大國,人口多、資源多、區域大,國情決定了發展清潔能源要走多元化的道路。例如同時發展水電、核電、清潔煤和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等。發展清潔能源不能厚此薄彼,每一項都不能忽視。國家也逐漸加強了對上述方面的整體規劃,并且一直遵循著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國家的能源發展規劃有兩個重點:戰略性的重點和近期的重點。戰略性的重點是對影響今后中國二三十年的清潔能源技術即未來的能源技術加大投入。既要在實驗室中進行科學、周密的研究,同時要考慮到日后的產業化。當前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是要發展在社會上爭議比較少,產業化環境比較好,能大規模發展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技術,例如風電,垃圾發電等等。太陽能的熱利用、太陽能光伏也在向產業化的方向邁進,我們也應當給予重視。發展能源不能顧此失彼,不能只看準某一點,偏廢了其他方面。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地域差異,南北方地域資源條件不同,能源發展的長項也不同。
怎樣看待這種前景和成本?
要看到清潔能源發展的現實性和長遠性,既要看到現實性,又要看到長遠性。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近日提出要把布什政府制定的氫能源發展計劃從產業化的單子上撤下來,原因是氫能源的產業化可能耗時良久,這不失為一個現實性的決策,值得我們深思。在清潔能源發展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它的前景,更要看到它的成本即社會承受力是多少,能不能達到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成本,還要考慮技術和政策環境等因素。
發展清潔能源要注意產業鏈安全
發展清潔能源要特別注重技術的競爭力。清潔能源產業是一種高技術、高投資的產業。產業能否發展起來,技術是關鍵,所以我們要嚴密觀察一項技術是否具有競爭力。我們研究政策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一項技術不能很快達到預期成本,進而快速降低成本,不能解決在發展中面臨的一些主要問題,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這項技術就沒有成熟,它的產業化之路還會遇到一些障礙。
我們要觀察技術產業鏈,一定要注意產業鏈是否安全。以發展電動汽車產業為例。我們首先要考察應用的電動汽車技術能否制造出整體的汽車;電池的生產過程是否環保;主要的技術問題是否已經解決。現在出現的一些盲目性投資或者投資項目夭折的現象,與對這個產業鏈的觀察不仔細有很大關系。
從研究角度來看,任何一種新能源的技術要發展得好,其產業鏈必須有競爭性,必須是節能型、環保型的,產業鏈的所有環節甚至一些隱蔽環節都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如若不然,它的發展必將是曇花一現。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