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驅一直是喇嘛甸油田采油的“常規武器”。那么,大慶油田采油六廠人為何還要在喇嘛甸油田格外強調走“水路”?采油六廠地質大隊隊長方亮說:“水驅采油成本低,這又是我們的拿手技術,弄好了驅出的原油也不少。”重點走“水路”,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個廠今年430萬噸的產量目標,水驅要占半壁江山。
然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很難很難。喇嘛甸油田已經高效開發37年,水驅含水為全油田之最,高達94.8%,每口井甚至井下的每一層含水都超標,開發本身就是個難題,加之地質環境的影響,喇嘛甸油田剩余油高度零散,這就好比多個細胞分布在毛細血管里,一旦血液循環不暢,就會致使細胞缺氧無法生存。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采油六廠人要在“堵塞的血管”中拿出215萬噸的水驅產量,實在是難上加難。
善于攻堅啃硬的采油六廠人迎難而上,抓住這“油層厚、高含水”兩大特點,進行水驅示范區精細挖潛調整。按開采規則是注水出油。因剩余油在厚油層內吸水差異大,造成孔道堵塞。雖然在厚油層底部位置注進去很多水,但到地面上卻“吐”不出油,或者厚油層頂部油很多,但喝不到水。這也就是說,注進去的水不但沒有驅趕出孔道里的油,反而油還順著孔道溜走了,這樣就影響了開發效果。
針對這一“病癥”,采油六廠人在水驅示范區“下猛藥”,對地下巖層進行“層內細分”。在一個層段里繼續分出幾層,并實施“遏制底部、強迫頂部”注水療法。其要點就是“一堵、一加強”,即利用長膠筒封隔器對油層底部無效循環的部位進行封堵,加強油層頂部注入,再根據剩余油交錯分布特點,在油層中部利用長膠筒封隔器實施層內細分,將一個厚油層變成兩個注水層段,在層內再進行周期注水。
水驅技術療法有了,技術人員又開始“對癥下藥”,從“層內細分”轉到“細分重組”。針對薄差層層間動用差的“病癥”,實施“區別對待、按需分配”注水療法,也就是說把吸水強的層段歸攏在一起統一注水,把吸水弱的層段放在一起注水。這樣,不僅改善了注水狀況,還提高了注水質量,使每口井和每個注水層都能發揮威力。因此,躲在巖層下的油就會被水趕出來。
就拿示范區喇10—143井來說,這口井的油層多、厚度大,層間吸水能力各不相同。這口井細分前分5段注水,全井20個射孔層中不吸水的小層數達到8個。
有的油層“喝”不到水,采油六廠人將層段內喝不到水的油層又進行細分,注水層段由5段細分為6段。細分后,吸水小層數達到17個,吸水厚度比例達到91.5%,比調整前增加14.1個百分點。
通過一系列注水優化措施控制,喇嘛甸油田示范區已初見成效:去年年底綜合含水率為94.66%,目前含水率為94.23%。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