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石油商會和民營油企在原油勘探進口和運輸等多方面達成合作意向
“新疆油氣開發更像一場盛宴,貴賓們早已就坐,民營油企也應該有公平進入的機會。”說這話的是齊放,身兼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副會長、河北省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的他毫不掩飾進駐新疆石油石化行業的興趣。
民營油企首次計劃進軍新疆
7月28日,記者從河北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獲悉,河北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組織多家當地民營油企與新疆能源企業進行了洽談,多家企業在原油勘探、原油進口和運輸等多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這是在“新36條”以及資源稅試點在新疆實施等利好政策出臺后,國內民營石油企業首度高調計劃進軍新疆。
據了解,雙方企業的合作將主要集中在石油運輸以及合作進口海外原油等方面。河北石油業商會有關人士表示,此次與新疆企業的合作就是希望能解決原油缺口問題。
該商會近期組織8家河北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民營油企與新疆能源企業進行了洽談,并在原油勘探、原油進口和運輸等多方面達成合作意向。
齊放表示,這一輪援疆大潮中,民營企業不能缺席,而且民營企業的作用更不能被忽視。正是基于這樣的初衷,河北民營油企率先展開參與新疆發展建設的主動嘗試。
自治區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也給予了證實。該負責人表示,7月14日迄今,國內民營石油企業首度高調計劃進軍新疆,中石油將在新疆打造“四大基地一個通道兩個總部”,“氣化南疆”戰略總體規劃啟動,塔里木大化肥項目在南疆庫爾勒投產,中亞最大石油展本月在新疆開幕等消息的發布,讓新疆油企感到振奮。
河北油企快速牽手新疆企業
河北石油商會堪稱目前國內最為活躍的民營油企機構。進駐新疆,人生地不熟的冀商選擇了與新疆企業合作的作戰方案。
“河北、新疆雙方企業的合作將主要集中在石油運輸以及合作進口海外原油等方面。”河北石油業商會有關人士對記者說,河北淺海石油集團是此次前來洽談的企業之一,作為一家民營油企,該企業正在建設一期500萬噸、二期達到1000萬噸的大型煉油廠。雖然目前這家企業有國家的原油配置計劃,但新建煉廠后,仍存在較大的原油缺口,此次與疆企合作希望能解決原油缺口的問題。
自治區石油商會工作人員說,目前,河北省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已與自治區石油商會簽署了友好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將充分利用商會的特有優勢,拓展友好合作空間,拓寬能源領域的相互合作,發揮雙方企業優勢,創造條件開展兩地互惠互利的商貿活動,充分發掘民間企業的經濟潛力,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更加直接的成果是,兩地企業代表還就煉化、外貿、成品油流通、物流運輸等具體業務細節進行了詳細的交流和業務洽談。
自治區石油商會秘書長劉麗賢表示,鼓勵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新36條”是促進此次雙方合作的重要背景和契機,此前民企在原油勘探和原油進口等方面還面臨很多瓶頸,但這次新政出臺,雙方也希望探索更多合作方式。
據齊放透露,事實上,兩地石油商會和民營油企此前已在成品油、化工產品等方面合作,未來雙方還要在石油倉儲、煉制和運輸等方面尋求更廣泛的合作,下一步新疆油企將要到河北,探討技術合作的更多細節。
“援疆會戰”前已確立目標
自今年5月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后,19省市啟動了對新疆支援地域最廣、所涉人口最多、資金投入最大、援助領域最全面的一次對口支援,2011年,19個省市對口援疆資金總規模將超過100億元。
“援疆會戰宴前已坐滿的一桌客人,大部分是央企和國企,民營企業也應該有個座位。”河北石油商會部分民營企業認為,應給予民企加入新疆發展的一席之地。
“我們在對新疆考察的過程中,發現新疆除了本地資源豐富以外,還毗鄰多個資源儲量巨大、依賴輸出的中亞國家。這對產品資源緊張的民營油企來說,更是一個開展對外貿易的好機會。”河北石油商會有關負責人說,新疆這一特殊區域位置,為內地民營油企實現走出去戰略提供一條有效途徑。
齊放表示,“新36條”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希望新疆油氣資源開發成為民企打破壟斷的突破口。
“央企和國企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是民營企業才是發展中最有活力的因素,因此援疆戰略,絕對離不開民營企業的進入。這一點上,需要新疆當地政府多創造條件。”齊放舉例說,中哈石油管線,設計2000萬噸的輸油能力,但目前的使用率不足,齊放認為,當地政府可以通過贖買或參股形式,將輸油管線作為本地油氣資源運輸的一個重要基礎設施來使用。另外,一些煉油廠也可以由本地資本參股,實現產品的輸出。這一方面可提高本地收入,另外還可借市場化的手段變相完善本地資源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吸引民營資本的進入。
剛剛結束探路的河北民營油企已確立了這樣的目標:入駐新疆發展首要鎖定成品油的油源,參與國家石油儲備是第二個戰略目標。
民間資本受限于能源投資
事實上,早在河北民營油企行動之前,中石油、中石化這兩個已在新疆扎根的石油巨頭就拋出一系列新動作。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結束之后,各大能源類央企積極響應,甩出動輒百億、千億元的10年投資計劃。
即便如此,民營企業仍有機可循。“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因對外貿易方式和途徑更加靈活,可能比一些央企和國企在油氣相關領域獲得更多機會。”齊放說,當然,關鍵還需要新疆出臺政策細則來落實“新36條”,巨頭壟斷不破,民資投資就沒有保障。在一些投資項目中,壟斷應該掌握在政府手中而不是企業手中。巨頭說多少錢就是多少錢,民資就不敢進去。
自治區專家顧問團專家湯一溉表示,新疆主要資源的開發集中在大型央企,新疆地方資本,包括地方國營資本和民間資本,在能源投資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恰恰是地區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和“造血功能”的關鍵。
不過,對于新疆資源開發熱潮,本土專家也有隱憂,“過度依賴資源開發對拉動新疆經濟存在局限性。”東西部(中國)經濟研究院唐立久認為,資源性產品需求彈性低,易受外部市場需求變化沖擊,也會產生嚴重環境污染,造成經濟增長的不穩定,同時也損害了其他產業部門的出口競爭力,如何避免這一弊端,也是新疆能源開發盛宴之時亟須考慮的問題。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
“新疆油氣開發更像一場盛宴,貴賓們早已就坐,民營油企也應該有公平進入的機會。”說這話的是齊放,身兼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副會長、河北省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的他毫不掩飾進駐新疆石油石化行業的興趣。
民營油企首次計劃進軍新疆
7月28日,記者從河北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獲悉,河北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組織多家當地民營油企與新疆能源企業進行了洽談,多家企業在原油勘探、原油進口和運輸等多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這是在“新36條”以及資源稅試點在新疆實施等利好政策出臺后,國內民營石油企業首度高調計劃進軍新疆。
據了解,雙方企業的合作將主要集中在石油運輸以及合作進口海外原油等方面。河北石油業商會有關人士表示,此次與新疆企業的合作就是希望能解決原油缺口問題。
該商會近期組織8家河北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民營油企與新疆能源企業進行了洽談,并在原油勘探、原油進口和運輸等多方面達成合作意向。
齊放表示,這一輪援疆大潮中,民營企業不能缺席,而且民營企業的作用更不能被忽視。正是基于這樣的初衷,河北民營油企率先展開參與新疆發展建設的主動嘗試。
自治區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也給予了證實。該負責人表示,7月14日迄今,國內民營石油企業首度高調計劃進軍新疆,中石油將在新疆打造“四大基地一個通道兩個總部”,“氣化南疆”戰略總體規劃啟動,塔里木大化肥項目在南疆庫爾勒投產,中亞最大石油展本月在新疆開幕等消息的發布,讓新疆油企感到振奮。
河北油企快速牽手新疆企業
河北石油商會堪稱目前國內最為活躍的民營油企機構。進駐新疆,人生地不熟的冀商選擇了與新疆企業合作的作戰方案。
“河北、新疆雙方企業的合作將主要集中在石油運輸以及合作進口海外原油等方面。”河北石油業商會有關人士對記者說,河北淺海石油集團是此次前來洽談的企業之一,作為一家民營油企,該企業正在建設一期500萬噸、二期達到1000萬噸的大型煉油廠。雖然目前這家企業有國家的原油配置計劃,但新建煉廠后,仍存在較大的原油缺口,此次與疆企合作希望能解決原油缺口的問題。
自治區石油商會工作人員說,目前,河北省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已與自治區石油商會簽署了友好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將充分利用商會的特有優勢,拓展友好合作空間,拓寬能源領域的相互合作,發揮雙方企業優勢,創造條件開展兩地互惠互利的商貿活動,充分發掘民間企業的經濟潛力,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更加直接的成果是,兩地企業代表還就煉化、外貿、成品油流通、物流運輸等具體業務細節進行了詳細的交流和業務洽談。
自治區石油商會秘書長劉麗賢表示,鼓勵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新36條”是促進此次雙方合作的重要背景和契機,此前民企在原油勘探和原油進口等方面還面臨很多瓶頸,但這次新政出臺,雙方也希望探索更多合作方式。
據齊放透露,事實上,兩地石油商會和民營油企此前已在成品油、化工產品等方面合作,未來雙方還要在石油倉儲、煉制和運輸等方面尋求更廣泛的合作,下一步新疆油企將要到河北,探討技術合作的更多細節。
“援疆會戰”前已確立目標
自今年5月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后,19省市啟動了對新疆支援地域最廣、所涉人口最多、資金投入最大、援助領域最全面的一次對口支援,2011年,19個省市對口援疆資金總規模將超過100億元。
“援疆會戰宴前已坐滿的一桌客人,大部分是央企和國企,民營企業也應該有個座位。”河北石油商會部分民營企業認為,應給予民企加入新疆發展的一席之地。
“我們在對新疆考察的過程中,發現新疆除了本地資源豐富以外,還毗鄰多個資源儲量巨大、依賴輸出的中亞國家。這對產品資源緊張的民營油企來說,更是一個開展對外貿易的好機會。”河北石油商會有關負責人說,新疆這一特殊區域位置,為內地民營油企實現走出去戰略提供一條有效途徑。
齊放表示,“新36條”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希望新疆油氣資源開發成為民企打破壟斷的突破口。
“央企和國企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是民營企業才是發展中最有活力的因素,因此援疆戰略,絕對離不開民營企業的進入。這一點上,需要新疆當地政府多創造條件。”齊放舉例說,中哈石油管線,設計2000萬噸的輸油能力,但目前的使用率不足,齊放認為,當地政府可以通過贖買或參股形式,將輸油管線作為本地油氣資源運輸的一個重要基礎設施來使用。另外,一些煉油廠也可以由本地資本參股,實現產品的輸出。這一方面可提高本地收入,另外還可借市場化的手段變相完善本地資源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吸引民營資本的進入。
剛剛結束探路的河北民營油企已確立了這樣的目標:入駐新疆發展首要鎖定成品油的油源,參與國家石油儲備是第二個戰略目標。
民間資本受限于能源投資
事實上,早在河北民營油企行動之前,中石油、中石化這兩個已在新疆扎根的石油巨頭就拋出一系列新動作。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結束之后,各大能源類央企積極響應,甩出動輒百億、千億元的10年投資計劃。
即便如此,民營企業仍有機可循。“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因對外貿易方式和途徑更加靈活,可能比一些央企和國企在油氣相關領域獲得更多機會。”齊放說,當然,關鍵還需要新疆出臺政策細則來落實“新36條”,巨頭壟斷不破,民資投資就沒有保障。在一些投資項目中,壟斷應該掌握在政府手中而不是企業手中。巨頭說多少錢就是多少錢,民資就不敢進去。
自治區專家顧問團專家湯一溉表示,新疆主要資源的開發集中在大型央企,新疆地方資本,包括地方國營資本和民間資本,在能源投資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恰恰是地區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和“造血功能”的關鍵。
不過,對于新疆資源開發熱潮,本土專家也有隱憂,“過度依賴資源開發對拉動新疆經濟存在局限性。”東西部(中國)經濟研究院唐立久認為,資源性產品需求彈性低,易受外部市場需求變化沖擊,也會產生嚴重環境污染,造成經濟增長的不穩定,同時也損害了其他產業部門的出口競爭力,如何避免這一弊端,也是新疆能源開發盛宴之時亟須考慮的問題。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