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因天然氣運輸費用增加、氣量不足及化肥市場疲軟,我們公司的化肥生產全年虧損達2.8億元,進入2011年一季度,因冬季停車及天然氣不足,企業又直接虧損近5000萬元。”談起天然氣供應問題,河南省最大的天然氣化肥生產企業——河南煤業化工集團中原大化公司生產管理部的一位負責人無奈地告訴記者。
中原大化公司的前身河南省中原化肥廠建有我國第18套大型化肥裝置,年產合成氨30萬噸、尿素52萬噸,主要生產原料為天然氣,按裝置滿負荷計算,日需天然氣110萬立方米,年需天然氣約4億立方米左右。但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天然氣用戶大幅增加,中原大化的年供氣量逐年減少,到2008年僅有2.1億立方米,“氣短”已成制約企業發展最大的瓶頸。
2008年以來,經過多方努力,中原大化開辟了新的氣源,一改中原油田單一供氣,變為中石化華北局、中石油和中原油田三方聯合供氣。多渠道供氣格局初步形成,全年累計能供氣2.98億立方米。
氣量雖有提高,然而中原大化的干部職工們卻高興不起來。原來,2009年中原大化從外部市場購進的天然氣氣價接近市場價,加上高昂的管輸費用,造成中原大化2009年綜合氣價達到了1.61元/立方米。盡管公司通過內部挖潛,產品消耗大幅降低,但天然氣漲價仍致使中原大化當年增加支出2.01億元,經濟效益被蠶食殆盡。
2010年,中原大化更是經歷供氣的“嚴冬”。因2009年底天然氣供應嚴重不足,直到2010年2月初,中原大化的化肥裝置才得以恢復生產。2010年上半年,公司天然氣供應量為1.06億立方米,日均供天然氣僅76.34萬立方米,裝置負荷維持60%左右,造成主導產品尿素、三聚氰胺大幅減產,各種消耗指標連同成本也大幅上升,僅2010年上半年公司就虧損3.04億元。
在氣量不足的同時,2010年公司又遇到了氣價上漲的問題。2010年4月份,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調整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的通知,規定自4月25日起天然氣管輸費提高0.08元/立方米。5月31日,國家發改委又公布了《關于提高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的通知》,規定從6月1日起天然氣出廠基準價將提高0.23元/立方米,這樣中原大化公司因天然氣漲價每年將直接增加生產成本1.3億元。
2011年,中原大化因天然氣供應問題直至2月中旬化肥裝置才恢復生產。一季度因冬季停車及天然氣不足,企業直接虧損近5000萬元。二季度以后,中原大化積極與供氣企業協調,調整管輸線路,使部分管輸費用得以降低。
“當前,公司天然氣供應量可以滿足生產,但天然氣漲價以及冬季天然氣供應嚴重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天然氣供應對氣頭肥企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位負責人說。
與中原大化一樣,國內其他幾家氣頭大型化肥企業也因天然氣漲價和供應不足,生產經營舉步維艱。2010年冬,遼河化肥廠一停就是3個多月。滄州大化、云天化等企業的尿素裝置也因天然氣供應問題一度停車,四川美豐公司等只能維持較低負荷生產,其他的氣頭尿素企業也普遍開工不足。
“天然氣價格上漲,氣頭肥企的噸尿素完全成本普遍在2000元以上,這種狀況不僅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由于超低負荷生產,造成裝置超溫、超壓現象時有發生,安全生產也受到嚴重威脅。”中原大化生產管理部這位負責人表示了擔憂。
鑒于此,氣頭肥企紛紛轉型,要么尋找原料替代,要么棄肥從化,為國內化肥行業良性發展留下了隱患。
“氣頭肥企大都是大型化肥企業,為我國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建議有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其良性發展。呼吁國家在天然氣價格上應給予氣頭化肥企業一定的優惠,在氣量上要有保障措施。同時要給予資金支持。國家可設立專項基金,或采取發放低息、無息貸款等方式,支持大型肥企進行原料路線改造或新型高效肥料的開發。”這位負責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