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成品油市場達到下調條件而遲遲未調,這也引起業界對于“新成品油定價機制是否合理”的廣泛議論。
針對近日有關國內成品油價“漲快跌慢、漲多跌少”的質疑,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底國家出臺新的成品油價格機制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漲幅近70%,而同期國內油價經過六升四降十次調價后,還原對比后的原油價格累計漲幅為50%。實際上要低于國際原油價格漲幅,不存在國內油價“漲快跌慢、漲多跌少”的情況。
近期,國際原油價格震蕩走低。自8月初達到最高點后開始回落,最低時接近70美元,此后整體呈小幅震蕩走低態勢。按照“4%+22天”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國內成品油市場的調價窗口此前早已在7月打開,但發改委卻遲遲未予調整。
對于目前時隔三月仍未調整的國內成品油價格,發改委也明確表示,是因為國際油價變化率未達到調整條件。這也由此引發了對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質疑。
業內專家認為,定價機制透明化、市場化是長期發展的方向,為市場更多的主體提供操作的空間,才能有利于市場的長期運行。但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則表示,當前成品油調價機制過于簡單、透明,導致投機、囤貨等現象在各地頻頻發生,不利于整個油品市場秩序的穩定,應當進一步把加權平均法細化,把歐洲等地的移動價格,包括匯率、關稅等加入,同時對加權權重等數據進一步“模糊化”,以防止投機。
庫存升高油站促銷
按照發改委去年5月公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簡稱《辦法》)規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今年以來,我國根據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動,已先后在4月、6月兩次調整了國內成品油價格。
7月份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走低,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也再次打開。但出人意料的是,時至今日,發改委卻并沒有做出任何調整。
國內預期油價看跌以及官方遲遲未予明確調整與否,也讓市場層面發生了變化。權威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中國原油商業庫存增長至2920萬噸,環比增加40萬噸,并創下年內最高紀錄。易貿資訊分析人士表示,這反映出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仍處于供過于求的基本態勢。此外若加上現有的國家原油戰略儲備,目前國內原油庫存相當于約2個多月的原油進口量或40天左右的原油加工量。
而在成品油銷售方面,早在7月初,北京部分遠郊的加油站以及一些民營加油站,就已率先降價促銷,93號油直降了0.4元。如今,一些民營加油站降幅最高達到每升0.7元左右,殼牌等外資加油站的降幅則在每升0.3元左右,加油送禮也屢見不鮮。
成品油定價質疑
國內成品油市場達到下調條件而遲遲未調,這也引起業界對于“新成品油定價機制是否合理”的廣泛議論,而其中的焦點直指“調價邊界條件”。
《辦法》中的“邊界條件”是指“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了4%”。根據多家機構測算,自6月1日國內汽柴油價格調整以來,7月22日至28日這一段時間,三地原油移動變化率已連續4個工作日低于-4%,達到了“調價邊界條件”,但發改委卻始終沒有做出調價決定。
“目前部分市場機構所做的關于成品油調價的計算公式,是根據發改委定價機制模擬出來的模型,其數據并不能代表真實情況,這種測算方法是不準確的。”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對此做出回應。
“機構對于油價調整的測算公式與發改委不同。”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董秀成分析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在于,發改委并沒有在計價公式中將所有的參數都公布。例如,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參考的國際市場原油到底是哪三種?22天的計價周期起始點是哪天?正常加工利潤率是多少?計價期滿后是與哪一天或是哪一個階段的相比得出的變化率?平均加工成本、適當利潤到底是多少?等等。
其中《辦法》中規定,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低于每桶80美元時,按正常加工利潤率計算成品油價格。高于每桶80美元時,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潤計算成品油價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按照兼顧生產者、消費者利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原則,采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但成品油的平均加工成本、適當利潤等方面仍未明確。”
而針對近日有關國內成品油價“漲快跌慢、漲多跌少”的質疑,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底國家出臺新的成品油價格機制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漲幅近70%,而同期國內油價經過六升四降十次調價后,還原對比后的原油價格累計漲幅為50%。“實際上要低于國際原油價格漲幅,
不存在國內油價‘漲快跌慢、漲多跌少’的情況。”
但同時,發改委一位官員也表示,2009年5月份公布的油價管理辦法僅僅是試行,這本身就說明該辦法還不完善。經過一年多的試運行,我們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具體操作上確實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
爭議機制透明
對于外界對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質疑,專家也給出了相關的建議,而定價機制透明化、市場化是長期發展的方向。
廣東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建議,發改委可根據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對油價作出靈活調整,不過也可適時對油價調與不調的原因向公眾作出解釋,消除公眾的誤解,另外,不妨像美國能源署那樣,定期對國內的油品資訊作出公布。
“油價的定價公式制訂出來后,應由第三方掌握計算,避免發改委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嫌疑。”姚達明說,“應把當前4%的變化率縮小,即縮小調價的幅度,這樣調價可更靈活,同時避免油品囤積的投機行為。”
姚達明還認為,要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遠期目標,需要定價機制更為透明化、市場化;而在定價機制中,調價幅度越小,關聯度就越大,接軌的程度就越高。“可以把定期調整改為突發性調整,同時逐步縮小調整臨界,當國際油價達到一定漲幅或者一定跌幅的時候,例如達到2%或3%時就調整國內油價,這樣人為預測性會相對減少,也減少中間流動商從中‘囤油’的機會,也會使得國內油價和國際油價更為貼近,最終達到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
對此,早在去年8月,中石油、中石化也曾與發改委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希望進一步完善和修改5月初頒布的《辦法》。但兩大集團認為,當前的《辦法》使得成品油調價機制過于簡單、透明,導致投機、囤貨等現象在各地頻頻發生,不利于整個油品市場秩序的穩定,并建議,可將4%的漲跌幅設計成一個區間,比如說當國際油價變化在4%到10%之間,相關部門可以考慮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業內人士很容易根據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凈值計算出國際油價的漲跌幅。應當進一步把加權平均法細化,把歐洲等地的移動價格,包括匯率、關稅等加入,同時對加權權重等數據進一步‘模糊化’,以防止投機。”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也表示,今后國家仍將嚴格按照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確定的原則和方向,綜合考慮國際市場油價變化、國內經濟形勢以及成品油市場供求情況等因素,適時適度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