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在西南地區連落四子,不僅彰顯了這家國內最大的油氣生產商布局西南與中石化展開市場競爭的勃勃雄心,同時也對破解我國能源“馬六甲困局”,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意義重大。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進入金秋9月,中國石油集團在西南地區的戰略布局引人關注:8日,其廣西欽州1000萬噸/年煉油工程竣工投產;10日,其云南昆明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悄然啟動;同一天,中緬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中國段宣告開工。
分析人士認為,兩條跨國油氣管道,兩大石油煉化工程,中石油在西南地區連落四子,不僅彰顯了這家國內最大的油氣生產商布局西南與中石化展開市場競爭的勃勃雄心,同時也對破解我國能源“馬六甲困局”,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意義重大。
據了解,我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石油天然氣等高效能源的需求日漸上升。2009年進口原油超過2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52%。長期以來,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路徑是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回國,由此形成高度依賴馬六甲海峽的“馬六甲困局”。
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周大地接受采訪時表示,為改變高度依賴馬六甲海峽的能源進口格局,我國近年來開始實施油氣進口多元化戰略。在西北,中哈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相繼建成投產;在東北,中俄原油管道也有望今年底竣工;在西南,中緬原油和中緬天然氣兩條管道開工建設。三大陸上管運通道與海上航運通道一起,形成了中國油氣進口的四大戰略通道。
這其中,中緬天然氣管道輸送的是緬甸西海天然氣,經保山、大理、楚雄、昆明、曲靖進入貴州,最終到達廣西南寧,年輸氣120億立方米,管道全長2806公里;而中緬原油管道起于緬甸西海岸馬德島,經緬甸若開邦、馬圭省、曼德勒省和撣邦,從云南瑞麗進入中國,緬甸境內全長771公里,中國境內全長1631公里,管道設計運輸能力2200萬噸/年。
數據顯示,中哈原油管道輸送能力已突破2000萬噸/年;中俄原油管道設計輸送能力將達3000萬噸/年;中緬原油管道按照2200萬噸/年的設計能力計算,三大原油管道進口能力將超過7000萬噸/年,占到中國原油總進口量的1/3。
記者注意到,按照中石油集團公司與緬甸聯邦能源部在2009年6月簽署的《諒解備忘錄》,中緬原油管道項目除了原油管道、儲運設施及其附屬設施以外,還包括在緬甸馬德島建設的一個可從超大型油輪卸載原油的碼頭。
“這意味著,我國從中東及非洲等海外地區采購的原油,將由該碼頭轉經中緬原油管道直接運往國內。”周大地分析說,“盡管中緬原油管道2200萬噸/年的輸送能力只是我國原油進口的一小部分,可其戰略意義不可小覷。一方面,管道繞開馬六甲海峽,不僅能縮短至少1200公里的路程,從而降低運輸成本,更重要的還可緩解和降低原油進口高度依賴馬六甲所帶來的壓力和風險;另一方面,該管道原油輸往我國西南地區,將改變長期以來西南地區油品不足的局面。”
此外,與中緬原油管道工程相“配套”,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工程的竣工和云南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工程的啟動,這既是中石油為緩解我國西南地區油品緊張局面的重要舉措,同時也被認為是中石油在國內市場競爭中走出的一步好棋。
按照最初的劃分,南方市場是中石化的勢力范圍,中石油則長期盤踞北方。受資源制約,西南地區成品油市場長期不足,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僅廣西、貴州、云南三省成品油需求就達1500萬噸,絕大部分依靠北油南運和東油西送,運輸成本高。
“中緬原油管道工程為中石油以西南地區為突破口進入南方市場提供了機遇。”一位市場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僅以廣西石化煉油工程為例,項目達產后,每年可向西南地區供應830萬噸汽油、柴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氣等燃料,可大大緩解西南地區成品油短缺的局面;云南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的啟動,下一步或將加劇西南乃至整個南方成品油市場競爭格局。
中石油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煉油工業“十一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工程總投資151億元,是廣西迄今為止單項投資最大的項目,也是中國石油貫徹落實的重大舉措,其不僅填補了西南地區沒有大型煉油企業的空白,同時對推進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升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