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進京索賠
距7月16日發生的大連輸油管道爆炸起火事件已經過去近兩個月的時間,但當地旅游公司和當地漁民的受損評估和賠償工作尚未進行。近日,大連市開發區金石灘河咀子村村委主任邵德善與20多位當地養殖大戶一起進京索賠。
7月16日,大連“7 16”爆炸漏油事故至今已近兩個月,中石油和當地政府均未對污染損害賠償做出任何表態,反倒是采取了積極措施,阻止遭受損失的水產企業和養殖戶到法院起訴。
損失慘重
靠海吃海。9月1日,大連市持續三個月的伏季休漁結束。據當地媒體報道,大連灣口的三山島海域捕撈的漁船滿載而歸,完成黃渤海伏季休漁解禁后第一天捕魚任務。但是,在被原油污染的金石灘海域則是另外一幅景象。
一位紅星村的漁民告訴記者,他們每年會埋下300多個魚籠待今后捕魚使用,按一個籠子10塊錢算,加之魚線等輔料,這300多個魚籠會花去漁民近5000元的生產成本。但正常情況下,這些籠子就可以產生2萬元左右的收益,每年可以盈利1.5萬元。
“今年算是栽了,魚苗死的死、跑的跑。”這位漁民說可以用“損失慘重”來形容。而據新世紀周刊報道,大連市開發區金石灘河咀子村村委主任邵德善表示,海水被污染后,該村私營戶的損失在3000萬元左右,集體損失在500萬元左右。
其實更讓當地漁民擔心的是,這片海域以后還能不能養殖?按照綠色和平的粗略計算,這次大連灣打撈上來的油污在60000噸左右。盡管當地政府稱,油污已經清理完畢,水質達到標準。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估計,危害可能持續10年左右。
趙章元甚至給出了這樣的忠告:這次石油污染對海生植物和動物都會造成較長時間影響,3~5年內都要慎食海產品。“雖然肉眼看不到油污了,但是有毒的物質還在水里難以降解,應隨時警惕發病率的增加趨勢。”
索賠難題
本網記者在此次事故善后處置工作協調會會議紀要中了解到,會議明確此次事故由大連中石油國儲公司承擔主要責任,消除污染的責任也在大連中石油國儲公司,產生的相關費用由大連中石油國儲公司承擔,但至今并未對受損的浴場和養殖戶的賠償做出明確。
新世紀周刊的報道稱,中石油信訪辦有關負責人稱“事故發生當天,中石油已與大連市地方政府溝通,拿出了賠償方案”,但該方案并未對外公布過。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表示,近年來,從全國范圍來看,沿海各地普遍存在海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難、處罰難、追究難等問題。這使海洋生態保護面臨諸多困境。據了解,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先后加入了近20個有關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態保護方面的國際公約,國內也制定了多部海洋環境保護的行政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普遍缺少具體的執行標準和配套的實施細則,導致實體法形同虛設。
而且,即便是案件性質和責任認定清晰,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也只能處以最高30萬元的罰款。周大地表示,由于存在嚴重的制度缺陷,無論是直接受害人的經濟損失,還是污染導致的間接損失,大連事件中的受損方甚至都無法從行政罰款中得到全額賠償。
國外樣本
2010年4月的墨西哥灣鉆井平臺爆炸,導致原油大量泄露。英國石油公司(BP)當即承諾,將會為損失“埋單”,其中包括沿岸居民的財產損失、居民收入的減少、自然資源的破壞、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損失等。
在英國石油公司的官方網站上,詳細列出了如何填寫索賠申請表的說明,指導人們如何通過熱線電話或在線提交索賠申請。此外,英國石油公司還在沿岸各州設立了20多個現場辦公點。對于政府機構的理賠,則另有專業團隊處理。
另一方面,6月17日,英國石油公司發布聲明,稱決定設立200億美元的托管基金。這些資金將被用于對遭受原油污染的墨西哥灣沿岸居民進行賠償,同時也會用于支付環境清理產生的相關費用。
除了200億美元的賠償基金之外,英國石油公司還承諾撥出1億美元,賠償因為停止深海鉆探而失業的工人。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的統計數據,截至7月23日,已收到了12.5萬余份索賠申請,其中3萬多份申請已經得到了賠償,公司支付了2.3億多美元。
其實,在國內,也有了很好的樣本——大連油管爆炸事件之后,同為海洋大省的山東省出臺了相關的辦法。
《山東省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費和損失補償費管理暫行辦法》,對海洋生態損害賠償和損失補償合并做出了規定:如造成50公頃用海生態損害,應當繳納1000萬元海洋生態損失補償費;如果造成1000公頃用海生態損害,則應當繳納2億元損失補償費。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