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油氣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對外進口依賴程度逐年提高,因此確保油氣資源安全穩定供應已經成為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核心,其中立足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重點。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大慶、勝利油田等東部主力油田的產量一直相對穩定,但是這些油田目前大多數處于油田開發的中后期,原油含水率高,自然遞減嚴重,勘探開發難度增加,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產量增長潛力已經十分有限。
隨著東部油田的石油產量在全國總產量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要保證石油的穩產增產,必須要找到新的油氣資源接替區,其中海洋就是我國未來油氣工業長期發展和油氣資源接替的重點。
近年來,我國海上石油產量一直穩步增長,占全國石油總產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6.7%升至2009年的11%。在2009年我國重大產能建設的20個以上項目中,除西部地區項目外,其余項目主要集中在渤海和南海海域。
我國海洋油氣資源潛力巨大,目前我國在渤海、珠江口、北部灣、瓊東南、鶯歌海、東海、南黃海等七個含油氣盆地,發現了16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地質儲量分別為原油14.91億噸、天然氣4460億立方米、合計油當量18.47億噸,累計探明可采儲量分別為原油3.53億噸、天然氣2830億立方米。
根據專家推測,我國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萬安盆地的石油總儲量將近200億噸,是世界上尚待開發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儲量分布在我國海域。經專家初步估計,整個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大致在230億~300億噸之間,約占我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天然氣資源量為50萬億方,屬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氣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根據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地化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及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的南海北部勘測結果顯示,俗稱“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儲量達到我國陸上石油總量的一半左右。
由于南海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存在著領海糾紛和爭議,因此受到全世界的關注。自20世紀60年代南海發現石油以來,周邊國家紛紛進行勘探開發。其中,越南的青龍、白虎和大熊油田年產量均在500萬噸以上,馬來西亞的南海石油年產量超過3000萬噸。我國已經落在東南亞國家的后面,需要從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層面上加以高度重視,應該鼓勵石油公司全面進軍南海。國家在近年來,已經調整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政策,及時修訂相關法規,允許除中海油以外的其他石油公司進入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領域。
作為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的領軍企業,中海油要實現建成“深海大慶”,到2020年在南海深水區建成年產5000萬噸油氣當量能力的戰略目標,依然面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技術問題。盡管在今年6月,中海油宣布深海作業艦隊即將成形,但在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方面與國際先進油氣公司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預計在繼續強化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還將繼續與先進的外國石油公司合作。
二是風險問題。海洋石油資源勘探開發需要投入龐大的資金,并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裝備,作業環境和條件十分復雜,生產成本也比陸上油氣勘探開發大,同時油價變化跌宕起伏,因此存在比較明顯的經濟風險、技術風險和安全風險,這需要建立更加科學、嚴明的風險防范機制。
三是政治問題。眾所周知,盡管我國對南海海域具有無可置疑的固有領海主權。但與部分東南亞周邊國家存在領海主權爭議和糾紛,國際關系異常復雜,預計國家通過外交努力很難在短期內加以解決,這是制約中海油大舉進軍南海的重要因素。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