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續航里程
人們需要車,是因為要解決出行問題,并不是用來娛樂。所以續航里程很重要,現在的電動車(以中型轎車為例)基本上一次充電的續航里程也就150公里左右,這意味著什么?傳統汽車開到續航里程還剩100公里的時候,一般都會去加油了。150公里的續航里程,考慮到返程,以及電池性能的衰退,要打個對折再打8折,也就是說單程只能跑60公里,開著這樣的車,基本上你是不能出城的。而未來的市內交通,可以預見,將只能以公共交通為主。
2、電池成本
續航里程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電池很貴,如果用上足夠多的電池,續航里程當然可以做到200公里、300公里,甚至更高,但是車就貴得買不起了。經過多年發展,車用鋰電池成本已經下降了很多,但依然價格不菲,目前國際平均水平是,每度電的電池成本大約是1000美元,一般電動車要達到150公里續航里程,需要20度以上的電能,也就是說,僅電池成本就要2萬美元。而2萬美元已經可以買到一輛非常不錯的中級汽油車。
3、電池能量密度
即使電池成本可以進一步降低,一款家用電動轎車也不可能安裝更多的電池,因為電池還很重。相比其他電池,現在常用的鋰電池已經是能量密度比較高的一種,但依然不輕,就國際平均水平而言,每公斤電池的能量密度大約是0.1度電,20度電的電池,重量就是200公斤。對一款中級轎車而言,這已經很重了,曾經試駕過比亞迪F3DM,就是因為電池太重,駕駛感覺很差,特別是在轉彎和掉頭時非常費勁。大眾汽車的技術專家曾經對純電動車不屑一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認為拖著那么沉重的電池組,汽車怎么會環保呢?
4、充電時間
好了,即使成本降下來了,重量也降下來了,但是我們就可以在車上裝配更多的電池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更龐大的電池組意味著更長的充電時間。以目前比較先進的三菱i-MiEV為例,這款小型電動車,續航里程150公里,如果使用家庭電源,完全充滿電要6個小時,而用專門的快速充電設備,充至八成滿,也要30分鐘。想象一下,即使快速充電設備很多,每開1小時車就要停下來充半小時電,會不會讓人抓狂?而且和加油要排隊一樣,即使你幸運,平均能排在第三位,那么你的實際情況是,每開1個小時車,就要花1.5個小時停下來充電。
5、電池的回收
這似乎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但是,現實是一直沒有人告訴大家假如電動車真正普及的時候,大量的廢棄電池將怎么回收處理。和前面的那些問題比起來,這的確是一個容易得多的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機制,將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6、電池的性能衰退
電池的性能會衰退,而且使用不當,衰退得還很快。新買的手機可以待機3天,但是半年后只有2天了,1年后只能堅持1天了,再以后要隨身攜帶充電器,這樣的經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么本來就很可憐的150公里續航里程,慢慢變成120公里、100公里,甚至80公里的時候,這車你開還是不開呢?
7、安全
汽車廠家都表示這個問題已經解決,而且確實比較容易解決。在VOLVO的安全中心,我親眼見證過電動車的碰撞測試實驗。但實驗終歸是實驗,手機爆炸且能傷人,電動車那么大的電池組,萬一出了狀況,情況一定很嚴重。
8、基礎設施
上下班用車,晚上回家充電,很好的構想。如果大家都住的是HOUSE或別墅,車就停在自家門外,引一個插座出來,這種構想是可行的;可是,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這樣的條件,我們的車都是停在公共停車場或者就在路邊,為每個這樣的車位都配上電源插座,那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而且,安全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9、電從哪里來
廠家都熱衷談電動車的零排放,但如果考慮從獲取電的環節開始,即所謂的“Well to Wheel”的全過程來看,電動車卻未必是環保的方案。因為獲取1千瓦時能量,直接燃燒汽油的CO2排放約是310克,而如果是用煤炭發電,對不起,排放高達832~1032克。中國七成以上的電來自火力發電,也就是說,起碼在中國,電動車不是低碳,而是高碳的。即使不考慮這一點,電的供應也會成為問題,現在一到夏天,幾乎全國范圍電力都緊張,常常要拉閘限電,如果大規模推廣電動車的話,電又從哪里來呢?
10、石油的長期存在
有人說了,替代能源存在的一切問題,皆由于石油價格還不夠高,如果石油價格再高1倍,甚至石油徹底地沒有了,替代能源的所有問題都不成為問題了。沒錯,我認同這一點。但現實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以石油為主的化石能源仍將占主導地位。歐佩克秘書長巴德利不久前說,世界石油儲量能夠滿足未來50年的世界能源需求。這個過渡期限對于純電動車來說,是不是太長了一點?這個期限內,也許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增程型電動車,才是更好的方案。正如豐田歐洲公司總裁Didier Leroy在巴黎車展上所說:“混合動力技術已經完全可以滿足現實的需求,而且也將為未來純電動和氫燃料電池技術提供現成的技術平臺。”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