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集團今日宣布,12月27日與與濰坊弘潤石化助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潤石化”)簽署了增資認購協議。這是中化集團首次布局山東地煉,此前中石油、中海油以及中國化工集團均已在山東地煉完成了重要布局。市場分析認為,在山東行動明顯偏晚的中化正希望完善下游產業鏈,改變下游短板的局面,加快上下游一體化轉型。
山東地煉成央企必爭之地
山東是全國地方煉廠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省份,作為與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壟斷巨頭抗衡的民間力量。資料顯示,進入2010年度全國地煉前十位的地煉企業中,山東獨占8個席位。且十家地煉常減壓裝置加工能力共計達到3900萬噸/年,同比增370萬噸/年,占到全國地方煉廠一次總煉油能力的35.32%。
但是,作為全國最大規模的地方煉油板塊,一直在兩大石油集團的夾縫中生存——原油依賴其行政劃撥,成品油須由其代銷。沒有足夠的油源就進口燃料油替代,沒有足夠的規模、面臨產業淘汰的危險,就不斷上馬新的產能。
由此,各大油企近年來對山東地煉展開了爭奪,中石油、中石化希望收購,打壓地煉的實力,而中海油、中國化工集團等央企則希望通過控股,來加強在成品油方面的生產能力,增強與兩大巨頭抗衡的實力。
山東地區是中石化的傳統油田區域,山東地煉的大部分原油均是由中石化提供,因此中石化對山東地煉有較強的掌控能力。
2008年1月,中海油先后拿下東營原油碼頭,收購了山東海化、中海化工兩家地煉,并謀劃在東營、濰坊各建一個千萬噸級的大煉油項目,以消化渤海油田的原油。
2009年,中國化工以整體收購或參股控股的方式收編了昌邑石化、濟南長城煉油廠、濟南藍星石化、正和集團、大王華星、青島安邦等6家山東地煉,其一次煉油能力達到了1700萬噸/年,并通過與日升投資公司合作,擴至山東地煉成品油終端銷售市場。
今年7月,中石油也與山東省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并有意并購山東最大的地煉東明石化。
而在上游勘探領域有一席之地的中化集團,在對山東地煉方面的整合則明顯落后,直到2010年8月才有消息稱將進軍山東。
中國中化的加入標志著5大油企將在山東地煉的整合重組中展開新一輪角逐。
中化進軍山東打通下游產業鏈
中化集團目前主要的石油資產處于上游,擁有原油總量約2000萬噸/年,原油和成品油全球年經營總量近5000萬噸。中游儲運上,公司是國內最大石化倉儲第三方物流商。2008年,石化倉儲中轉量約2400萬噸;下游銷售方面,其與中石化合作在全國范圍開展成品油分銷,在全國的加油站數量超過500個。
在煉廠方面,目前擁有和中石化合作的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此外還有已獲批福建泉州1200萬噸煉油項目。但泉州的1200萬噸煉油項目要2013年才能建成投產,因此,山東地煉現成的資產成為了中化打通下游產業鏈的重要目標。
市場傳出中化集團今年上半年已在山東進行考察,并看中了濰坊弘潤石化。弘潤石化現有一次加工能力為370萬噸/年的常減壓裝置,并配有深加工二次裝置,并還在規劃一個1000萬噸/年級煉油項目,。按照一次加工裝置能力排名,該公司位列中國第三大地方煉廠,占全國地煉總煉油能力約4%。此外,該公司還擁有176公里的重質液體化工黃島-濰坊輸送管道和400萬立方米的大型原油儲罐區。其全資子公司--濰坊聯弘化工有限公司是國家批準保留的地方煉廠。
市場認為,中化集團與弘潤石化的這次合作是各取所需。
而對于弘潤石化而言,正在規劃的千萬噸級的煉油項目耗資巨大,而作為國有石化企業的中化集團資金實力雄厚;其二,千萬噸的煉油原料單靠地方煉廠自己的力量難以籌集,而投靠中字頭石化企業則可以利用對方手里的原油進口配額,打通上游原油進口渠道。因為這個原因,弘潤石化早于幾年之前就與中石油集團有過接觸。
而對于中化國際而言,在福建泉州項目短時間不能投產的情況下,與地方煉廠的合作有助于成品油的穩定供應。其中,弘潤石化在建的黃濰輸油管線工程和保稅油庫的項目為吸引中化國際收購的有利因素。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